必須從整體上理解瓷器之美——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揚龍
2012/2/12 22:28:39
《翠玉》:以君子之風,著牡丹之韻,貴內質而輕浮華,設玉色,不事華麗,溫潤和雅而質文中藏。
《何荷》:荷葉一反常態,以下垂的謙和之態與器型完美結合。作品舒展大氣,境界高遠。
《小菖蘭》:以蘭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畫葉,重彩畫花,蘭葉的線條健美俊秀,富于變化,整個作品寧靜且有韻致。
醴陵釉下五彩大家陳揚龍:
中國為瓷國,陶瓷生產源遠流長,百花齊放。各流派、各窯口,都有其獨門絕活和藝術特色。那么應當如何理解和欣賞一件器物?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傳承人陳揚龍認為,需從整體入手,將材質、器形、繪工,乃至配料、燒制等視為一個整體,去品味瓷器之美。
采寫:卜松竹
大家簡介:
陳揚龍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藝傳承人。1941年出生于陶瓷世家,15歲從師學藝,從事釉下彩裝飾研究工作50多年。1959年他進行了“龍印底心”以印代畫的技術革新,提高功效近一百倍。歷經3年完成輕工部下達的“釉下色料”的課題研究,為釉下五彩理論奠定了基礎。他根據歷年的經驗,在傳統“單線平填”技法的基礎上總結出“薄施淡染”的技法。他曾參與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且多次承擔國家國瓷的設計。1米《秋艷》大掛盤陳設于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荷紋文具》、《牡丹文具》被選為國家領導人用瓷,另有6件作品入選中南海紫光閣,多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首都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瓷器的藝術張力是
建立在工藝之上的
在時下的陶瓷界,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這件東西畫工精良,同時較之普通國畫還有一道燒制程序,難度更大,耗工更多,國畫可以賣出如是高價,我這件瓷器更應高上加高!
真的如此么?
陳揚龍認為,釉下彩裝飾藝術必須將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繪畫美集于一體,從中展現創作者的美學品味和文化修養,同時將生產過程、燒制技術等納入其中來共同考量。陶瓷較之其他藝術品種的美感,首先在其材質的多樣性,是一種不同的藝術載體。匠人的騰挪輾轉,皆于這一材質之上完成,服從于它的特點,不斷強化它的表現能力和獨有的韻味。忽略了這一點,“畫得再好,你怎么能說它是一個好的東西?”
在以畫工著稱的醴陵釉下彩領域中,陳揚龍坦承也有部分創作者有這樣的傾向。這或許是對陶瓷本身的工藝語言理解產生了偏頗。陶瓷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從創作到燒成,與工藝相伴始終,一方面是藝術,一方面是科學,“它必須與工藝相結合,并受工藝的制約”。藝術的張力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而非把陶瓷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我們的一個瓶,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它不是別的東西”。
所以陳揚龍特別強調團隊合作和群體智慧,雖然“薄施淡染”是他的招牌,但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一再強調,那是集納了眾多前輩藝人和同行的智慧而出的成果。
陳揚龍說,醴陵釉下彩的高溫燒制,從成型到加工,再到燒成,必須靠團隊,“一個人搞不好,但一個人搞得壞”。1390℃的高溫下,精密配合的結果,就是永不褪色、無毒無害、胎薄、透明、光澤好的醴陵瓷。
“薄施淡彩”技法解決了
五彩瓷層次感不強問題
隨著信息的開放、交通的便利,傳統工藝美術界所引以自豪而珍視的地方特色似乎正在淡化,這也讓陳揚龍有所顧慮:“瓷器和房子一樣,一百年前,哪兒有哪兒的特色,現在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了。”陳揚龍說,無論其他門類的藝術,還是其他地方的技法,都可以給醴陵瓷的創作以參考和啟示,但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吸收而不是改造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