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風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叢書總序
2013/5/28 20:49:38
中華民族素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因為師是道的承載者,又是道的傳承者。師為表率,師為范模,而大師則是指有卓越成就的學者或藝術家。他們站在文化的高峰,不但輝煌一世,并且開創了人類的文明。一代一代的大師,以其巨大的成果,建造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大廈。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師,不論在學術界還是藝術界,大都是群眾敬仰的尊稱。目前由國家制定標準而公選出來的大師,惟有“工藝美術大師”一種。這是一種榮譽、一種使命,在他們的肩上負有民族的自豪。就像奧林匹克競技場上的拼搏,那桂冠和金牌不是輕易能夠取得的。
我國的工藝美術不僅歷史悠久、品類眾多,并且具有優秀的傳統。巧心機智的手工藝是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考工記》就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明確以人為中心,一邊是順應天時地氣,一邊是發揮材美工巧。物盡其用,物以致用,在造物活動中一直是主動地進取。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那些東西看,諸如厚重的青銅器、溫潤的玉器、晶瑩的瓷器、輝煌的金銀器、凈潔的漆器,以及華麗的絲綢、精美的刺繡等,無不表現出驚人的智慧;誰能想到,在高溫之下能夠將黏土燒結,如同鳳凰涅集,制作出聲如磬、明如鏡的瓷器來;漆樹中流出的液汁凝固之后,竟然也能做成器物,或是雕刻上花紋,或是鑲嵌上蚌殼,有的發出油光的色暈;一個象牙球能夠雕刻成幾十層,層層都能轉動,各層都有紋飾;將竹子翻過來的“反簧”如同嬰兒皮膚般的溫柔,將竹絲編成的扇子猶如錦緞之典雅;刺繡的座屏是“雙面繡”,手捏的泥人見精神。件件如天工,樣樣皆神奇。人們視為“傳世之寶”和“國寶”,哲學家說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我不想用“超人”這個詞來形容人;不論在什么時候,運動場上的各種項目的優勝者,譬如說跳得最高的,只能是第一名,他就如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
過去的木匠拜師學藝,有句口訣叫:“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說明前三年不過是獲得一種吃飯的本領,即手藝人所做的一些“式子活”(程式化的工作);再學三年并非是初學三年的重復,而是對于造物的創意,是修養的物化,是發揮自己的靈性和才智。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潛心于此,何止是苦練三年呢?古人說“技進乎道”。只有進入這樣的境界,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想象,運用手的靈活,獲得駕馭物的高度能力,甚至是“絕技”?!犊脊び洝匪f:“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只是說明設計和制作的關系,兩者可以分開,也可以結合,但都是終生躬行,以致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眾所周知,工藝美術的物品分作兩類:一類是日常使用的實用品,圍繞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方便,反映著世俗與風尚,由此樹立起文明的標尺;另一類是裝飾陳設的玩賞品,體現人文,啟人智慧,充實和提高精神生活,即表現出“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兩類工藝品相互交錯,就像音樂的變奏,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于工藝品的材料有多寡、貴賤之分,制作有粗細、精陋之別,因此便出現了三種炫耀:第一是炫耀地。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連用品都有級別?;实塾玫臇|西,別人不能用;貴族和官員用的東西,平民不能用。諸如“御用”、“御覽”、“命服”、“進盞”之類。第二是炫耀財富。同樣是一個飯碗,平民用陶,官家用瓷,有錢人是“金扣”、“銀扣”,帝王是金玉。其他東西均是如此,所謂“價值連城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