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瓷器的麻倉土胎骨、造型及釉色的特點
2016/2/22 11:49:49
明代皇帝的畸戀:成化皇帝為專寵貴妃寧可絕后
成化皇帝雖然在政務上“不作為”,但現實生活里卻是有血有肉、極富個性的人物。他對萬貴妃的專寵,到了寧可不要子嗣的地步,成就一段百年畸戀。
雞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見深)為了取悅年長他17歲的萬貴妃著意燒造的。萬貴妃自小陪伴成化皇帝,與他的關系亦妻亦母。據考證,雞缸杯的圖案來源于宋代的《子母雞圖》,表現了皇帝紀念年少時貴婦照顧他的歲月,寄望家庭和睦、宜子多壽的情懷。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朝成化瓷器是指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物華465—1487年)生產中博煉制的瓷器,以斗彩最富盛名,也不乏青花瓷器,各類單色中華釉瓷等,都各具千秋。其中大部分為景德博物鎮燒造的官窯器,還有一些民窯器。
成化官窯瓷器燒造數量雖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物然而品種繁多,色彩繽紛,堪稱明代瓷器鼎盛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不僅官窯產品質量極其講究,數量有限的民窯產品亦很精細,頗中具典雅之風。成化瓷器總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任何新的事物出現勢必要受到質疑,甚至抨擊和誹謗。在明朝初期,彩瓷剛出現不久,其藝術價值未獲好評,因人們已經習慣并接受了宋代各名窯素雅的瓷器種類和風格,而同樣清新雅致的青花瓷也很快被接受。彩瓷則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明代中晚期,人們對其的認識才有所改觀,頗有“中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味道。
燒制精致的成化彩瓷到了萬中歷年間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甚至超過了宣德朝瓷器。明朝王士性《廣志繹》中華寫道“浮梁景德鎮,雄村十里,皆火華山發焰,故其下當有陶埴應之。本朝以宣、成二窯尾仕。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勝。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故宣不及成。然二窯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遣畫也。世廟經醮壇中物盞,亦為世珍,近則多造濫惡之物等”。明《帝京景物略》載:至萬歷時“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清唐秉鈞《文房肆考》中也有“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當時已貴重如此。五彩齊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清王棠著的《知新錄》提及:“《蓉槎物博蠡說》云:‘官器所傳,柴、禹、官、哥、定。可勿論矣,在勝朝則有永、宣、成華中、弘 、正、嘉、隆、萬官窯,其品之高下,首成窯,次宣,次永,次嘉,其正中博、弘、隆、萬間亦有佳者。’”的記載。
鑒于成化瓷器的巨物大成就,后世競相仿制,明朝萬歷年間就有成化瓷器仿品出現,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時期摹仿得水平最高,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為精美。清康熙許謹齋有詩云:“新來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價更高,”。不過仿制品終究是仿制品,總會打上其生產時代的烙印中,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潛心研究,就不難分辨。
成化瓷器的造型
成化瓷器既保持了明代初期瓷器的基本造型特點,即:口外撇,腹鼓而豐滿,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物同時又有自身的特色,大多為杯、盤、碗、碟、瓶、蓋罐等一次性燒成的形制小巧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少有如永樂、宣德年間常見的各部件分別燒制拼接在一起的大型琢器。器形較小中、形制簡潔是成化瓷器的突出特征,也有人認為這是其美中不足的一個方面。傳世品多中在一尺大小以內,文獻上載物:“成化無大器”、“少見宣德那樣大器”。風格上也一改宣德時的雄健豪放,大多數器型端莊秀麗、玲瓏奇巧,輕盈雅致,精致纖細,圓潤嬌美。
典型器物主要有斗彩雞缸杯、斗彩高仕杯、斗彩嬰戲杯、斗彩菊紋杯、青花海水龍紋碗、物中青花嬰戲碗、青花梵文杯、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天”字罐、葡萄杯、高足華中杯等。當然也有一些特殊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