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陶瓷的型制與工藝特點
2017/8/10 16:56:55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瓷獅
單色釉瓷
在施單一色釉的唐代長沙窯瓷器中,以青釉瓷最為多見,另有少量醬釉、藍釉、綠釉、紅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層較薄,釉色青中偏黃,釉面多開細碎片紋,有的胎、釉結(jié)合不好,產(chǎn)生剝釉現(xiàn)象。醬釉瓷釉層略厚,釉面亦多開細碎片紋,釉面滋潤,呈醬褐色。綠釉瓷釉層亦略厚,釉色綠中略泛藍,釉面光澤柔和悅目。筆者曾在窯址采集到一塊淺碗形的綠釉瓷片,其內(nèi)壁滿施綠釉,外壁施半截綠釉,露胎處刻劃符號“×”,系燒窯前在未干的胎體上刻劃,瓷片一側(cè)殘留半圓形孔,顯然這是一塊綠釉試片,圓形孔的用途是在燒成過程中用鐵鉤將試片從窯內(nèi)鉤出以查驗其色,這說明唐代長沙窯很重視綠釉瓷的生產(chǎn)。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瓷水盂
藍釉、紅釉瓷標本極少見,說明這兩個品種是因窯內(nèi)溫度、氣氛變化而偶然出現(xiàn)的,不是刻意燒造。科學檢測結(jié)果表明,青釉和醬釉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鐵,綠釉和紅釉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銅,藍釉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鈷。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連珠劃紋瓷罐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長沙窯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兩種,即青釉醬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綠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筆蘸醬褐色釉或綠釉在器物上隨意揮灑或點染,燒成后形成彩色斑紋。斑紋有的似山巒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懸空,有的似匹練飛舞。圖案多帶有寫意性,觀之使人回味無窮。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鳥荷三足盆
唐代 長沙窯青釉褐彩持壺
唐代 長沙窯青釉褐彩花卉紋枕
唐代 長沙窯青釉褐彩網(wǎng)絡(luò)紋雙系罐
個別以綠釉揮灑條形紋的器物,紋飾邊緣或局部因窯內(nèi)溫度、氣氛的微妙變化,綠釉中的二價銅離子被還原為一價銅離子而成紅色,遂使整個斑紋紅、綠二色相互映襯,清新明麗,妙趣橫生。還有個別揮灑綠斑的器物,因綠釉中混入其他著色金屬元素,燒成后綠色夾雜藍、紫、月白等色,絢麗異常,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
唐代長沙窯青釉綠彩瓷執(zhí)壺
模印貼花瓷
以往長沙窯遺址出土的這類標本很豐富,筆者在窯址采集的標本中,帶模印貼花的亦很多,說明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貼花裝飾。其題材以椰棗、椰棗配小鳥最為多見,也有椰棗配蜜蜂者。椰棗枝葉繁茂,果實累累。另有胡人樂舞、嬰戲蓮、飛魚、立獅、游龍、雙魚、武士騎馬等紋飾,多見于壺嘴和壺系之下。模印貼花的做法是:先將揉好的坯泥壓入陰刻有圖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紋飾,然后用泥漿將印有紋飾的片狀坯泥粘貼在坯體上,整個器物施以青釉或醬色釉,然后入窯燒成。有的還在模印貼花部位的青釉上涂灑褐色釉,使紋飾更加突出醒目。
唐 長沙窯武士紋碗
唐 長沙窯青黃釉貼花人物注子
由于椰棗又名“海棗”,產(chǎn)于西亞和北非,胡人樂舞亦是典型的西亞風格,由此可知,這類瓷器主要用于外銷,在國內(nèi)港口揚州、明州(寧波)以及西亞的伊朗、伊拉克等國均出土此類長沙窯瓷器標本,即是證明。
唐長沙窯白釉褐綠彩碟
釉下彩繪瓷
從陶瓷發(fā)展史來看,長沙窯雖不是釉下彩繪技法的首創(chuàng)者,但卻是將這一技法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首個瓷窯,長沙窯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諸瓷窯中獨樹一幟。它從早期單一的釉下褐彩,逐漸發(fā)展成后來的釉下褐、綠彩,釉下褐、藍彩,使圖案的表現(xiàn)力進一步增強。褐彩的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鐵(Fe2O3),由于氧化鐵在高溫下呈色較穩(wěn)定,不流不散,所以長沙窯工匠往往用單一的褐彩繪畫,所繪圖案線條清晰流暢。綠彩、藍彩的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銅(CuO),由于氧化銅在高溫下易流散,因此,當褐、綠或褐、藍彩并用時,就用褐彩勾線,用綠、藍彩填涂或渲染。長沙窯釉下彩繪中還有一種釉下褐、紅彩者,但數(shù)量極少,說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