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火神工”——古代制瓷工藝的印證展示
2021/9/15 14:58:01
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的“窯火神工”中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展以制瓷工藝為主題,輔以實物,展示了古瓷制作工藝留下的印證。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從商代的原始瓷器開始,此后歷代制瓷手工業技術日臻完善,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舉世無雙。其中蘊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駕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瓷器憑借著堅實的質地和穩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記錄下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藝術等諸多信息。
制瓷原料及加工
選取合適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南方瓷胎原料多為高硅低鋁,北方則多是高鋁低硅。瓷土有別于一般粘土,能夠承受很高的溫度,形成致密的胎質。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區別于陶器的顯著特征之一。早期的釉為石灰釉,使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適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鈣為助熔劑,三氧化二鐵為主要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青綠色。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質層,胎釉結合緊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石灰釉堿的助熔劑是氧化鈣以及氧化鉀、氧化鈉等堿性金屬氧化物。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從而使釉層變得乳濁而不透明,產生一種溫潤如玉的視覺效果。石灰堿釉的發明和運用,是傳統青瓷的巨大進步,石灰堿釉出現于北宋汝窯青瓷中,南宋龍泉窯瓷器大量采用石灰堿釉,使釉色呈現出青玉般的質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龍泉青瓷已達到中國瓷器史上單色釉器的高峰。
南北制胎原料
各種原料的化學成分
鐵礦石 釉呈色劑
瓷石 制胎原料
化妝土 施于胎上 裝飾作用
瓷泥 制胎原料
釉果 制釉原料
碗 施化妝土
磁州窯瓷枕殘片 施化妝土
碗殘片 施化妝土
黑胎 建窯盞殘片之一
黑胎 建窯盞殘片之二
黑胎 建窯盞殘片之三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窯老虎洞殘片之一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窯老虎洞殘片之二
灰胎 龍泉窯瓷片
灰胎 龍泉窯瓷片
灰胎 越窯瓷片
白胎 龍泉窯瓷片
白胎 龍泉窯瓷片
制胎原料
在選取適當原料之后,一般要對原料進行粉碎、淘洗、沉淀處理,盡可能去除較粗顆粒和雜質,在經過反復踩踏、揉搓,制成純凈、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成型
造坯主要有手制、模制法和輪制法等。手制即瓷工用手將瓷土捏造出形狀。模制法即先用泥捏制成模,或對半分開,或上下兩截,或是整個成型,將經過處理的瓷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輪制法則需要使用陶車。將檀木制成的盔頭戴在陶車上盤的正中,雙手捧泥放在盔頭上,撥盤使陶車轉動,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著拇指旋轉向上展薄拉坯,便可塑成器物形狀。
陶車結構示意圖
模制 騎馬傭
手制 人物傭
陶車組件 釉釘帽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越窯罐殘片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龍泉小罐殘片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吉州注壺殘件
輪制 器底部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輪制 器底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罐底殘片
輪制 器底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醬釉碗殘片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西夏靈武窯雙耳罐殘件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西夏靈武窯雙耳罐殘件 細節
輪制 器內可見明顯拉坯痕跡 西夏靈武窯雙耳罐殘件 細節
輪制 期內均有拉坯痕跡 磁州窯罐子 殘片兩件
施釉
歷代工匠根據不同器形、釉料和施釉效果,采用了不同的施釉方法。從戰國到明清大多使用浸釉法,即將坯體浸入釉漿后取出;宋代吉州窯有灑釉法,即先施一層釉,再將另一層釉灑在其上;明清景德鎮發明了吹釉法,即用一。上紗布的竹管醮取釉漿,對準坯體吹釉。此外還有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