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瓷器器形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
2021/11/5 12:44:27
“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瓷器數量眾多,器形多樣,包括青白釉碗、碟、執壺、瓶、罐、盒、香爐、軍持、器蓋等幾大類。這些瓷器在器形上融匯中外文化因素,既具有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體現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又受域外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影響,打上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種多元一體、豐富多樣的新型社會歷史文化風格。
“南海I號”德化窯 多元文化
作為一艘南宋時期遠洋貿易商船,“南海I號”船載了大宗的德化窯瓷器,器形多樣,蘊含多元文化因素,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作為外銷瓷,“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瓷器在器形方面呈現出的特點,兼具中外,既具有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體現厚重的文化傳承,又受域外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影響,打上南宋時期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種多元一體、豐富多樣的新型社會歷史文化風格。“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擁有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器物造型,主要分為青白釉碗、碟、執壺、瓶、罐、盒、香爐、軍持、器蓋等幾大類,其中既有民間流傳使用已久的日常生活器具,如碗、瓶、罐、器蓋,又有借鑒模仿金屬器形制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器物造型,如香爐、碟、盒、執壺,還有宗教性用器,如軍持,更有獨具域外特色的大碗。
民間傳統常用瓷器
中國民間傳統常用瓷器制造使用歷史悠久,歷代器物造型多有演變,但基本遵循一定的形制演變趨勢。“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青白釉碗、瓶、罐、器蓋等器物均屬于民間日常普遍使用的器類。這些出水德化窯瓷器反映了中國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傳統飲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養鳥文化等,體現出獨具時代特征和東方特色的器用文化。
壹.青白釉碗
碗形器實物可追溯至中國新石器時代陶質碗。碗究竟源于何時何地,目前尚不可考,但是可知至遲到新石器時代,作為盛食器的碗就已登上中國人使用歷史的舞臺,是民間生活使用的常用器皿之一。碗的使用,是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的產物,體現的是人們追求器具使用的實用性、便捷性,進而發展出一定的器具審美訴求,逐步形成一種沿襲很久的飲食文化1。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制作碗的材質不斷發展變化,陶質、瓷質、竹木漆質、玉石質、金屬質(銅金銀鐵鉛錫等),不一而足。至宋代,制瓷業大發展大繁榮,官民窯一片興盛,作為生活日用器的瓷碗產量大、使用廣泛,可餐可飲,早已深入尋常百姓家,并且大量參與到海外貿易中去。
“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青白釉碗數量少,器型較為簡單,多為芒口碗,可分成葵口瓜棱、敞口淺腹、折沿垂腹、菊瓣形、蓋碗四型。
“南海I號”出水德化窯青白釉小碗作為宋代民窯生產并銷往國外的一種器形,既延續了秦漢隋唐以來不斷外輸的飲食器具文化傳統,又開啟了屬于自身特色的陶瓷文化交流局面,以青白瓷聞名于世。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汴京居民生活日常用器具,有“銅鐵器皿、衣箱、磁器之類”。南宋耐得翁游歷臨安(今杭州)寫成《南宋都城紀勝》一書,述及臨安“大小鋪席,皆是廣大物貨”,其中還有專門的青白碗器鋪。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也提到臨安街邊“青白磁器”鋪席,都市居民普遍家常使用“青白瓷器”。由兩宋時期文人筆記可見,當時青白瓷甚至碗商品已實現專門化生產經銷使用狀況。元代汪大淵兩次隨商船異域旅行寫成的《島夷志略》中多次提及貿易之貨“碗”、“粗碗”、“青白花碗”、“花碗”、“青白碗”、“青碗”。碗類瓷器成為外銷瓷的一大代表。明代費信跟隨鄭和四下西洋,寫就《星槎勝覽》,與沿線國家貿易,“貨用青白磁器”、“青白花磁”或“青白花磁器&rd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