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的裝燒工藝
2011/2/28 21:49:21
支釘疊燒 是一種將器皿疊置起來進行燒造的方法。采用疊燒可以有效利用窯內的空間,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疊燒因采用的間隔窯具不同可分為支釘疊燒、墊餅疊燒、托珠疊燒、砂堆疊燒以及不用窯具的澀圈疊燒等多種。疊燒的優點是成本低廉,能夠有效增加產量,缺點是各種間隔窯具都會使盤碗內心和底部留下明顯的疤痕。定窯初創時期主要采用支釘疊燒方法來燒制盤、碗類圓器,支釘用耐火黏土制作,多為三叉形。裝窯時把支釘齒尖向下放在坯件上,利用支釘作為間隔將坯件疊置起來進行燒造。由于支釘要承受所負坯件的重量,因此在焙燒時齒尖往往會陷入坯件內,成品出窯后支釘處留有3個明顯的支釘痕。
正燒 又稱“仰燒”,是一種利用匣缽盛裝坯件的燒造方法。入窯前先將施好釉的器皿口部向上放在特制的匣缽內,利用匣缽隔絕火焰與器皿的直接接觸。使用匣缽燒制瓷器能夠有效避免煙火以及落灰等雜質污染瓷器,保證了釉面潔凈,并可使坯件受熱均勻,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定窯至少從唐代中期就嘗試使用匣缽來燒制瓷器,早期匣缽制作粗糙,各類匣缽的造型、厚度沒有統一的規格標準,顯然還處于逐步探索、不斷改迸的初級階段。到了晚唐時期,定窯正燒工藝進入了成熟階段,匣缽的造型、規格已基本定型,常見的有筒形和漏斗形兩種,筒形匣缽一般用于燒造瓶、壺、罐等琢器,漏斗形匣缽用于燒造盤、碗類圓器。定窯晚唐時期生產的“官”、“新官”款瓷器以及定州北宋早期塔基出土的精美白瓷,都是采用正燒法燒制的。
覆燒法 定窯北宋中、后期至金代采用的一種裝燒新工藝。所謂覆燒是相對于正燒而言,燒造時器皿口部向下。我國南朝時期曾出現過用齒形支釘頂住碗心進行覆燒的方法,但通常講的覆燒是指宋代定窯創造的芒口覆燒法。定窯覆燒法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北宋中、后期,裝窯時采用支圈來盛置、間隔坯件,支圈的形式有環行、盤形等幾種,其中以環形組合支圈使用最為普遍。環形支圈適用于燒制規格相同的產品,支圈內側有臺階,斷面呈“ L”形,裝窯時將盤、碗類圓器口部朝下扣放在支圈內的臺階上,然后在支圈上疊置第二個支圈,再扣置第二個盤、碗,以此類推,最多可疊置二三十層。支圈覆燒仍然需要“以匣缽為外保護層,進行配合套裝,每件匣缽內放置一組,然后用組裝好的匣缽進行壘窯柱”。盤形支圈的形狀上侈下收,口薄底厚,適用于燒制尺寸不同的產品,其坯件由小至大,從底部向上順序扣置。采用覆 燒法燒制瓷器,器物的口部直接與支圈接觸,為了防止發生粘連,裝窯前需要先將口部的釉層刮去一圈,因此覆燒的瓷器圈足滿釉而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覆燒法能夠大大增加單位面積內的產量,此外由于覆燒時口部與支圈接觸,受力均勻,從而減少了變形率,胎壁也可以做得更薄。這種先進的燒造方法很快就被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場采用。
澀圈疊燒法 一種簡單、高效的疊燒工藝,主要用于燒造盞、碗類圓器。所謂 “澀圈”是指盤、碗類圓器內底刮去一圈釉后露出的環狀圓圈。澀圈疊燒法是金代北方窯場普遍使用的一種裝燒方式,它不需任何輔助窯具,只需在施釉后的盞、碗內心刮出一個比器物圈足略大的露胎澀圈,裝窯時將器物圈足直接疊放在澀圈上即可。澀圈疊燒法節省了窯內空間,又省去了制作匣缽、支圈等間隔用窯具的工時和材料,是一種低成本的燒造方法。金代后期,定窯生產的一般日用瓷器也使用這種裝燒方法。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