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景德鎮窯四大名瓷:粉彩瓷
2011/10/9 22:29:14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后,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
粉潤剔透的粉彩瓷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面粉潤柔和,富于國畫風格。
粉彩的繪制,一般要經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制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
粉彩始創于康熙,卻盛于雍正,到了雍正時期粉彩才真正發展至粉潤剔透。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制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制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比如胭脂紅底粉彩為康熙時創燒,到雍正朝色調更為勻凈艷麗。清雍正 珊瑚紅地粉彩“九秋同慶”紋碗(圖2820)正是此類型作品。此器造形端正,繪畫精湛,色彩艷麗,精巧細膩,通過紅、黃、綠、藍、紫等色的濃淡變化,表現花葉的陰陽向背,富立體質感,高貴,華麗,艷而不俗,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盤(圖1880)正是如此。此對盤形態嬌小,造型端莊秀雅。運用過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從器外壁起畫,經過口沿,延續到器內壁,繪八桃五蝠,取 “洪福齊天”、“福壽雙全”之意。此畫法興起于雍正時期,一直影響及道光。粉彩始創于康熙,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施釉和彩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時期粉彩繪八桃、五蝠的瓷盤以尺寸來看可歸為四類,如此器口徑只有13.4公分的,為同類中最小的一種,是目前傳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