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玲瓏瓷”
2010/3/1 20:12:00
玲瓏, 明徹的意思。玲瓏瓷屬于鏤花的一種。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 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 使之兩壁洞透, 有如扇扇小窗, 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 就像窗戶糊紙一樣,再通體施釉。經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這種透光的米粒狀孔眼, 叫做“米花”; 在日本則叫“米通” “螢手”。有些陳設品如龍舟、花瓶之類,鏤空處不糊釉漿, 也叫玲瓏。唐代洪州窯已生產玲瓏瓷; 明永樂時,景德鎮窯已有玲瓏產品。隆慶、萬歷年間,玲瓏瓷風行一時。清乾隆時期,御窯廠也曾仿燒。主要器物有玲瓏爐、玲瓏筆架和玲瓏香奩等。
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 明徹、剔透, 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
玲瓏瓷也有很悠久的歷史, 所以也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 叫青花玲瓏瓷。這種瓷器既有鏤雕藝術,又有青花特色, 既呈古樸、又顯清新。解放后的玲瓏瓷得到迅速發展,產品除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 又精制成各種花瓶、各式燈具等陳設瓷。
工藝
在坯胎上先鏤出米粒形狀的通孔,用特制的釉填滿,并施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瓷器。又稱米通瓷。中國景德鎮傳統名瓷之一。玲瓏瓷有各式中:西餐具、茶具等日用品,還有精制的花瓶、薄胎碗之類的高級藝術陳設瓷。
歷史
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上就已出現鏤空裝飾。
宋代出現透明的影青釉填滿孔眼的瓷制品是玲瓏瓷的雛形。
明永樂年間制造技藝趨于成熟。
清康熙、乾隆年間御窯廠仿制包括玲瓏瓷在內的各種名貴瓷器, 發展了玲瓏瓷與青花瓷結合裝飾成的青花玲瓏瓷,以后在青花玲瓏瓷上增加釉上彩裝飾, 成為青花玲瓏加彩瓷,作為宮廷中的名貴用品。清末逐漸衰落。
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恢復,而且發展很快。玲瓏瓷工藝精湛,裝飾設計時統一考慮玲瓏眼與青花紋飾及加彩的協調問題。雕玲瓏眼時講究刀法。配制的玲瓏眼釉燒成后呈碧綠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于濕,干燥后進行青花紋樣描繪,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窯燒成為青花玲瓏瓷。青花玲瓏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靚雅致,玲瓏碧綠透明, 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襯托,相映生輝,耐酸、耐堿侵蝕,無鉛毒。若進行釉上彩繪,成為清雅中見鮮潤的青花玲瓏加彩瓷。隨著玲瓏瓷成型的機械化程度提高,玲瓏釉由一種碧綠色發展到多種顏色,玲瓏眼由米粒狀改變為各種形狀組成的美麗圖案。與玲瓏相結合裝飾的青花, 由單純的邊腳圖案發展到山水、花鳥、人物等。
解放后的玲瓏瓷得到迅速發展, 產品除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種花瓶、各式燈具等陳設瓷。近幾年來,更發展為彩色玲瓏、薄胎,玲瓏皮燈等非常精美的工藝美術瓷。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