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青瓷的出現
2015/1/19 21:48:52
我國燒造瓷器的歷史南方早于北方,早在東漢時期,浙江上虞、寧波、慈溪等地就已經能夠燒造成熟的青瓷和黑瓷。六朝時期,南方制瓷業迅速發展,除了浙江境內的越窯、歐窯、婺州窯等著名窯場外,江蘇、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燒造青瓷的窯場。而同一時期北方制瓷業的發展相對緩慢,產品仍延續漢代以來傳統的陶器和釉陶。
從墓葬出土資料看,北魏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基本上都是陶器,從東魏起瓷器才逐漸增多,但仍以陶器和釉陶為主。
由于這一時期釉陶多數是采用高鋁質粘土為原料,胎體燒造溫度明顯高于用陶土作胎的傳統釉陶,經測試,有些胎體的燒造溫度已經接近1200℃ 。這類鉛釉產品的胎體瓷化程度相當高,與同時期施石灰釉的瓷器非常接近,就性質而言,應當屬于由釉陶向瓷器過渡的中間產品,也可以稱之為“鉛釉瓷”。
北方的制瓷業與南方相比雖然起步較晚,但由于有成熟的釉陶燒造技術,在借鑒南方燒造青瓷的經驗后很快發展起來,從北魏后期到北齊短短幾十年間,河北青瓷已經逐漸成熟,到隋代基本替代了傳統的鉛釉產品。
北朝時期的古瓷窯遺址發現不多,有河南鞏縣白河窯,河南安陽相州窯,河北磁縣賈壁窯、河北峰峰臨水窯,河北邢臺西堅固窯,河北內丘西關窯(邢窯),河北臨漳曹村窯,山東淄博寨里窯等。從地理位臵看,當時北方的中心窯區應該在豫北冀南一帶。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