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五彩瓷器的歷史演變及特點
2015/7/30 11:03:04
明萬歷 五彩鴛蓮紋提梁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彩瓷的生產,發(fā)展到明、清兩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已完全可以與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別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著色劑為銅、鐵、鈷、錳等礦物元素,采用低溫燒制成型。五彩為二次成型工藝,彩飾色料分釉下與釉上兩種,常用顏色有紅、黃、綠、紫、赭、黑等。所謂五彩并非是說五種色彩同時出現(xiàn),而是多種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須有紅色方為五彩。五彩也被稱為“古彩”、“硬彩”。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覆其上,微微凸起。其施彩方法,是勾線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膠水作溶劑,按紋飾需要,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種顏色進行再度創(chuàng)造,在770-800℃的溫度中焙燒而成。燒成后的色彩呈現(xiàn)玻璃質狀,有堅硬質感。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種之一。
明天啟 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釉上五彩
“五彩”一詞,出現(xiàn)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啟年間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宣窯五彩,深厚堆垛。”1984年在西藏薩迦寺發(fā)現(xiàn)了器底帶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證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間燒制已比較成熟了。從宣德到成化經歷了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這三朝時局動蕩,政權不穩(wěn),在制瓷工藝上毫無成就,還沒有發(fā)現(xiàn)五彩瓷器。直到成化年間才又出現(xiàn)了五彩。成化年間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貴,傳世品也是極為罕見。到了明弘治年間,釉上五彩的燒制更加成熟。發(fā)展到嘉靖、萬歷時期,無論是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開創(chuàng)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現(xiàn)了較大的罐、瓶類等。此時五彩的燒制已經達到了非常完備的境界。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zhèn)延續(xù)元代制瓷主流,生產青花、釉里紅產品。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fā)展做好了鋪墊,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云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xiàn)于景德鎮(zhèn)。宣德時期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成化時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為主,色彩包括紅、綠、黃、姹紫等,并開始使用孔雀綠彩。此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紋飾繪繪畫中使用了不少黃彩,而且主要圖案都是以黃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這種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chuàng)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xù),所用顏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色調恬靜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種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高溫燒成后再在白釉露胎處施彩并用低溫燒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釉上五彩的制作已進入成熟和發(fā)展階段。
正德時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裝飾方面不但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特點,還在創(chuàng)新中確立了正德五彩獨特的風格。正德釉上五彩器制作精細,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繪畫五彩圖案為主,稱為“白地五彩”。多用紅、黃、綠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其中綠色淺中微微閃黃。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這是正德五彩瓷的鮮明特征。
明代五彩瓷經過了數(shù)朝的發(fā)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當成熟。此時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斕而著稱。官窯和民窯都有大量生產,無論其質量和燒造數(shù)量都蔚然可觀。開創(chuàng)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此時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如官窯瓷器在色彩上較前朝更加豐富,多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