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壺的前世今生
2016/5/25 12:23:14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自從發(fā)明了酒,隨之而來的盛酒和飲酒的器物便應運而生了。中國古代用于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皆為酒器,酒器的材質有陶、青銅、瓷、木質、金、銀、象牙、玉石、景泰藍等,其中以青銅器、瓷器和金銀器最為常見。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出現了形狀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 “禮以酒成”,造就了無酒不成禮的時代。正是因為酒器作為禮器在夏、商、周時期得到了重視,青銅酒器成為夏商周三代青銅文化中的亮點。
秦朝時期,在南方地區(qū),漆器已悄然流行了起來。到了兩漢和魏晉時期,漆器極為盛行,如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堪稱一絕。漆制酒具,其形體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體,有盛酒器具和飲酒器具。在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最為常見的。
瓷器大致出現的時間是東漢前后。東漢以降,隨著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的各個朝代,造型各異的瓷質酒器紛紛出現,酒注子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 黑釉執(zhí)壺
酒器注子的出現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唐代出現了桌子,所以也就出現了一些適于在桌子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下“注子偏 提”:“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 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此時的注子由于一側置柄,唐人稱之為“偏提”。
唐•韓偓《從獵》詩之三:“忽聞仙樂動,賜酒玉偏提。” 宋•林逋 《寄太白李山人》詩:“身上只衣麄直掇,馬前長帶古偏提。” 宋•林洪 《山家清事•酒具》:“舊有偏提,猶今酒鱉。長可尺五而匾,容斗馀。”從這些史料中看,偏提確為酒器。
唐代 黑釉瓜棱執(zhí)壺
唐代 茶葉末釉執(zhí)壺
從史料來看,注子至少始于晚唐 ,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具。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其形狀似今日之酒壺,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等酒具。
宋•曾慥 《高齋漫錄》:“ 歐公作王文正墓碑,其子仲儀諫議,送金酒盤盞十副,注子二把,作潤筆資, 歐公辭不受。”宋•王銍《默記》卷上:“頃刻獄就,擒張及造酒注子人凡數輩。”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他每吩咐小和尚,另藏著一把 注子,色味雖同,酒力各別。”由此可見,當時注子的流行之盛。在唐宋時期,無論青瓷、白瓷,還是南北各個窯口,酒注均屬常見產品。 唐代褐釉執(zhí)壺
五代 青釉瓜棱帶蓋執(zhí)壺
由唐至宋,由于各朝代審美相異,不同時期的酒注造型也有所不同。唐代早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淺盤形,器身矮胖,短頸,鼓腹,置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棱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器形修長秀美,并多與溫碗相配,合稱注碗。
首屈一指長沙注 獨領風騷數百年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chuàng)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chuàng)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
唐代長沙窯所出注子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棱形腹、橢圓形腹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