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窯瓷器的特征及演變
2017/6/7 13:10:49
壽州窯是目前安徽省發現的古代瓷窯遺址時代最早的一個窯口,是我國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在《茶經》中,唐人陸羽將壽州窯列在當時名窯的第六位,居江西洪州窯之前,并指出:“壽州瓷黃”,以出產黃釉瓷而聞名。建國以來,唐代陸羽《茶經》記載的名窯相繼被發現,而“瓷黃、茶色紫”的壽州窯,一直不知所在,發現這座窯場的窯址成為一個重要課題。1954年洪水后,在千里治淮工地上發現了大量唐代黃釉瓷器,考古專家不知其產自何處。上世紀50年代末期,淮南市博物館周墨兵先生在上窯鎮地區收集了大量窯址標本并做了初步考查。1960年2月,周墨兵和古陶瓷專家胡悅謙先生在上窯鎮一帶進行了深入調查,埋藏了一千多年的一代名窯——壽州窯終于被發現和確定。
安徽省博物院隋壽州窯青瓷盤口六系蓮瓣紋壺
周口市博物館唐代壽州窯黃釉乳釘紋瓷豆
壽州窯分布地域比較廣,從目前發現被確認為壽州窯遺址的集聚點有10處。它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鳳陽縣和淮南市等地,是一個從東至西長約80余公里延綿不斷的大窯場。以淮南市上窯鎮的窯河、高塘湖沿岸約2公里的地帶上較為密集。壽州窯延續的時間長,它創燒于南朝,歷經隋、唐的繁榮期,唐末開始衰落,大約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窯址有地屬鳳陽縣的臨泉寺、大劉莊和上劉莊及淮南市上窯鎮的管家嘴地區。唐代窯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窯鎮的馬家崗、高窯、上窯鎮醫院住院部、余家溝、東小灣、外窯及田家庵區的洞山、泉山一帶。
安徽省博物館藏唐壽州窯黃釉執壺
合肥市文物管理處藏唐壽州窯黃釉褐彩四系罐
唐代時期,壽州窯和越、邢二窯齊名。有資料記載,在它歷經的350余年間窯火不斷,窯品普及大江南北。壽州窯文化的光芒曾照耀華夏大地,使淮河文化、漢唐文化流傳深遠。古壽州窯產品胎釉選用本地原料,由明火燒造而成。其器件厚重,胎質堅硬,色彩豐富而造型樸拙,以生活用品居多,兼具審美與實用價值。壽州窯到唐末以后漸趨衰落,燒制生產工藝也逐漸失傳。
壽州窯黃釉四系罐
根據窯址出土遺物判明,壽州窯是一處較早的青瓷系統瓷窯。從南朝開始就燒造出了胎質堅硬、釉色瑩亮的青瓷,此后一直延燒至隋。陶瓷研究者將這一階段所產青瓷稱為該窯的早期產品。從整體上看,早期產品器型比較單調,主要有瓶、罐、豆、碗、盞等生活用品;產品胎色普遍青灰,胎質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黑色斑點,胎泥由于未經淘洗,含有細小的砂粒;釉為透明的玻璃質,青色釉層因厚薄不同而有濃有淡,或青中帶綠、或青中帶黃,積釉處還有紫翠色的窯變釉;裝飾技法主要有模印、堆貼、刻劃,紋飾流行富有佛教色彩的蓮花、忍冬紋等,這一切都表明了壽州窯早期產品的特征。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器型方面還是在胎釉及紋飾方面,均與同時期的北方青瓷特征相同,而與南方青瓷造型秀氣、胎質致密、氣孔細小、釉色青綠發翠的風格迥然不同。如燒制的盤口瓶,為長頸、鼓腹、平底,肩設兩對復式耳,與山東棗莊同類器完全一樣。碗的造型及腹上刻劃的蓮瓣紋,與山東淄博寨里窯所產同類器極其相似,因此,壽州窯早期產品屬于北方青瓷系統。
壽州窯黃釉枕 隋唐大運河出土
根據多次出土的器物標本,初步將壽州窯分為五個時期:南北朝時期——壽州窯燒瓷規模小,器物的南方因素偏重,另亦蘊含中原北方文化因素,其造型與裝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佛教色彩;隋朝時期——壽州窯燒瓷規模小于南北朝,器物的文化內涵南北參半,產品種類增多;唐早期——壽州窯生產規模明顯擴大,瓷器有了自己的獨特制作方法,它擺脫了南北朝文化束縛,形成了成熟的地方文化。其產品類別有了新的增加,工藝類型形制均小,工藝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