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堯:古代陶瓷器研究的目標與層次
2021/10/21 11:32:55
物質文化史無論是出發點還是研究目標,都是基于文物學研究又高于文物學研究的研究,也可以說是對追求透物見人之考古學研究的另一種說法。
在掌握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陶瓷器及相關的資料,對于陶瓷器的研究應不止于陶瓷史,而是將其置于更宏大的歷史架構之下,探討古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禮儀制度、社會組織、文化交流直至族群融合等。
物質文化,依然是人之文化。
物質文化史是近世興起的新學科,以古人遺留下來的各種文物為研究對象,考察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禮儀制度、社會組織、文化交流直至族群融合等內容。無論是出發點還是研究目標都是基于文物學研究又高于文物學研究的研究,也可以說是對追求透物見人之考古學研究的另一種說法?!吨袊糯镔|文化史·陶瓷卷》一書和陶瓷史雖然都是以古代陶瓷器為考察對象,但關注的內容和追求的目標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內容。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物質文化史陶瓷卷是通過觀察古人遺留下來的陶瓷器及相關的資料探討古代社會生活,而不像陶瓷史追求的只是陶瓷自身的歷史。
根據現有的考古學成果,可以探討古代人類生活的最古老的物質證據是舊石器時代石器、骨蚌器以及壁畫等。長達數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各種工具的制成都是古人直接取材于自然的結果。直到陶器出現,人類才有了通過改變自然材料的化學性能實現自我需求的能力。所以說陶器的出現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革命性事件之一,有學者甚至以陶器的出現作為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分界點。
距今約兩萬八千年的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í Věstonice)出土的陶人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但有研究者指出下維斯特尼采陶人是泥土人經野火而成陶,非人工有意為之,其歷史真相若何,或許永久成謎。在中國,女媧摶黃土造人的傳說則家喻戶曉,這些泥土人有無且何在,至今無考古證據。但是,上古時代的陶塑人像在中國則多有出土,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陶塑女神像堪稱紅山文化的代表符號。然而,紅山文化時代較晚,且不是陶器生產技術的原生地,制陶技術是何時以何種方式從何處傳來,則值得思考。這個問題從紅山文化的陶器本身雖然難覓答案,但是觀察紅山文化的玉龍則可以發現,該文化的人群在文化認同上已經是龍文化圈內的一員,換言之,紅山文化陶器生產技術也有可能與龍文化因素一樣和中原有關。如此,在上古時代族群交流、經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形成過程中,陶器的普及和制陶技術的傳播或許是窺知古代社會的渠道。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紅山文化 陶塑女神像 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的距今約兩萬四千年的陶器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陶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容器。有研究者在對比早期陶器的器類、原料和成型、燒成技術后,認為東亞和東北亞的陶器是同源的,誠若是,則早期陶器的普及、技術傳播和人群流動有關。對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關注,除了陶器自身類別的增多、生產技術進步外,對以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本身的解析則更為重要??脊抛C據表明,以陶器為代表的同一種考古學文化并不一定是有共同血緣關系的人群創造,反之,有共同血緣關系的人群也可能分屬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時代和龍山文化時代下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分別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絕不是人群的替代結果,而是大范圍內的不同人群對先進陶器文化的認同。這種以陶器和陶器生產技術促成的認同,在中國早期族群融合、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乃至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應引起關注。同時,為燒造陶器的半倒焰式高溫窯爐出現,在后來青銅冶煉、鐵器冶煉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以及由此而促成軍事、農業技術的發展,促成中國由王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的變化,這些雖然并非陶瓷器本身研究的內容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