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宋代官窯研究的一點認識
2016/1/3 16:29:24
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的說法,主要來自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句記載。柴窯為后周時期的瓷器,且實物失傳、技術缺失、缺乏窯址印證,故一般不和宋代其他五個窯口并列提及。
官窯瓜棱直口瓶
《宣德鼎彝譜》的這句話,至少蘊含以下兩個信息:宮廷中對瓷器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并對款式典雅的瓷器畫圖留存(這個習慣沿襲到了清代);對宋代瓷器的劃分或命名,是根據出產地或來源地,這也是我國從古至今,官民通用的命名習慣。今天也是這樣,景德鎮窯、德化窯、醴陵窯、石灣窯、龍泉窯等,全部按照產地命名。(注:窯口和瓷器品牌名是兩回事,不能一概而論)
官窯弦紋瓶
官窯大瓶
在宋代,汝窯產自汝州,鈞窯產自鈞臺,定窯產自定州,哥窯產自哥哥洞(杭州附近或浙江區域內,窯址尚未發現或確定),那么按此習慣推論,官窯必定產自“官家”或者“官方”。
這種約定俗成的命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廓清我們對宋代瓷器的認識和誤區,尤其是針對“官窯”這個備受爭議,至今仍難以定論的窯器。比如,有些人很牽強的提出“汝官窯”、“汴京官窯”、“鈞官窯”等概念,這些概念拋開了產地,生搬硬套把明清官窯的概念強加到宋代各個窯口上,弄得不倫不類還混淆視聽。既然古人已經把官窯單獨開列出來,說明它必定和其他四個窯口是有區別的,在瓷器開始被官方進行管理的宋代,被命名為“官窯”必定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坦齋筆衡》中有這樣一段很著名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1111—1118 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這段包含的信息量很豐富,邏輯清晰,說明了宋代瓷器的基本面貌,并逐一道出官窯和其他窯口的區別、管理機構、窯口等諸多問題。
既然官窯產自官方,那么他和其他幾個窯口的區別在哪里。“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段話說明定窯、汝窯、龍泉窯、官窯是各自不同的窯口,產品不一樣,汝窯盡管為魁,但它不是官窯。本人前面關于汝窯的一篇文字中論述了汝窯的性質是貢窯(或御用窯),鈞窯也是貢窯,定窯在沒有被汝窯取代之前,也是貢窯。貢窯的性質本質是一種民窯,官方收購認可的精品,不對窯口進行控制。
“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句話說明了幾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第一,官窯的設置時間晚于汝窯、龍泉窯等窯口,而且聯系到靖康之難北宋覆亡的時間(1126年),官窯的存在時間比汝窯更短。第二,透露出官窯設置的動機,是因為對其他窯口不滿意。對定窯不滿意,對龍泉窯不滿意在引文中說得很清楚,對汝窯沒說,因為汝窯讓宮廷滿意,還具有榜樣作用,有理由相信,即使設置了官窯,汝窯瓷器在宮廷中的地位并沒有受到動搖,而是一起被使用,或許是用途上也存在差別。由此可見,宋代宮廷對瓷器的要求,是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變苛刻的,尤其是對藝術格外敏感的趙佶登基后,個人的喜好就順理成章更加貫徹到宮廷用瓷里了。
這個“官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