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烏泥呈異彩—讓日本人彎腰鞠躬的中國茶碗
2016/1/21 15:49:33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zhèn)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又曰烏泥窯。始于唐而盛于宋。因宋尚斗茶而主燒黑盞,稱建盞,為文人喜。因特燒供御之盞,并為東洋推崇,名聲大噪。
宋代的關于飲茶的記錄非常多。其他文獻比如詩歌里,詞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異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閩中造成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閩中--那就是福建,建陽就在福建--主燒茶盞。鷓鴣斑是一種鳥的羽毛,鷓鴣是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點,非常漂亮,茶盞就模仿了這種仿生的。仿生的茶盞是在建盞中非常常見,比如兔毫盞,像兔毛一樣。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建盞”是我們的稱謂,過去還有一種稱謂我們后來不用了,日本人在用。它就叫"曜變"。明人筆記中曾經(jīng)有一段迷信的說法,他說建盞開窯的時候,必須取童男童婦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潑,這精氣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變"。
建盞胎含鐵量高, 一向有“鐵胎”之稱, 胎體厚重, 呈黑灰色、紫黑色, 胎質(zhì)粗糙堅硬, 露胎處色沉而無光。 造型多樣, 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 圈足小而淺, 修胎草率有力, 刀法自然, 釉質(zhì)剛潤, 釉色烏黑, 器物內(nèi)外施釉, 外釉近底足, 足底無釉而露胎。 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xiàn)象, 有“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 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 就出自于建窯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