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型——僧帽壺
2016/9/4 12:16:43
僧帽壺——寶珠形紐蓋,鴨嘴形流,短頸,鼓腹,圈足,一側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來影響的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鎮窯繼續燒制,明永樂燒制的僧帽壺十分著名,有白釉、紅釉等品種。
壺,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禮•挈壺氏》: “掌挈壺以令軍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 ”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 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壺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制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 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 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