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龍泉青瓷的風格和特點
2020/10/23 12:18:10
北宋龍泉窯刻花罐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后期窯址12處。
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制民間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為貢品。
北宋龍泉窯刻花梅瓶
宋代莊季裕《雞肋篇》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乞討色,錢氏所貢,蓋同于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
元祐七年(1092)龍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規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向東區延伸,為龍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宋龍泉窯雙系盤口瓶
南宋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現,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
北宋龍泉窯盅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