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修坯工具“利頭”
2021/3/9 12:29:16
拉坯是陶瓷制作的重要技法之一,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陶輪和拉坯技術的應用讓陶器制作不再局限于單一盤筑,而是可以嘗試快速成型,并在新美學方面獲得更大的自由,這是粘土制作器皿方式的一場革命。
而對拉坯制成器皿進行修整的技術則被稱為利坯,或修坯、旋坯,目的是讓坯體內外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是確定器型的關鍵環節。利坯器物的精準、美觀與工具器械不無關系,如利坯刀具、陶車利頭等。
“利頭”的前生今世
百轉雕輿輪——宋代景德鎮窯制瓷工具利頭特展
展覽時間:2021.3.7-2021.4.6
展覽地點: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 青白瓷專業委員會
主要看點:景德鎮出土、存世北宋修坯利頭及陶車配件
千萬人研究宋代青白瓷也還是留有許多空白。而去了解、剖析那些空白你會對現有工藝、技法有新的認識。
利頭,簡言之,宋代的修坯“套筒”
利頭的大小及適合度直接影響到利坯好壞和功效,故過去利坯學徒入門兩件事,一是磨制各種規格利坯刀具,二是根據坯體大小和形狀來修整利頭。
景德鎮宋代窯址所發現的制瓷修坯工具利頭(有學者稱之“利根”或“利腰”),喇叭形,過去被視作裝燒工藝中的“墊柱”或“支燒具”。
近年來,通過進一步考察、研究,專家和學者們重新探討了其功用問題,得出了與傳統不同的觀點:利頭應為傳統利坯工藝中的利坯工具。此次展陳利頭33件,并以數十件蕩箍、軸頂帽和撥動器等陶車附件為輔助展覽。與現代石膏修坯套筒不同,宋代利頭均為瓷質,而這也大概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之一。
北宋嘉祐八年瓷質喇叭形利頭
已整理出的利頭上多數記有窯工姓名、紀年等信息,可以推測該器物是窯場內重要的常用工具。且窯坊工具與制瓷技術之間是有著普遍聯系性的。可見,利頭不僅是窯廠作坊內制瓷者的工具,更是宋代窯業制瓷工藝技術的重要反映物之一。
陶車構造
北宋宣和四年瓷質束腰形利頭
陶車配件:撥動器
陶車配件:軸頂帽(云市窯)
北宋 陶車配件:蕩箍
文獻中最早對景德鎮利坯工序的記載,是北宋彭汝礪《答趙溫甫見謝茶甌韻》:“我昔曾涉昌江濱,故人指我觀陶鈞。龐眉老匠矜捷手,為我百轉雕輿輪…”。所描繪的便是陶工在陶車上利坯修整的場景。
宋戊寅年喇叭形利頭(左),崇寧二年喇叭形利頭(右)
南宋蔣祁在《陶記》中寫道:“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車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規制,名不相紊。”一件殘損利頭外壁上刻有“寧十四利坯家事”的銘文,內容證實了該喇叭形工具是為利坯之用的。
北宋瓷質喇叭形利頭 刻文:寧十四利坯家事
宋以后,對制瓷過程描述和記載的文獻逐漸豐富,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與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都詳盡地描述并解釋了制瓷過程和工具用途、稱謂,為我們了解陶瓷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史料。
《天工開物》里描繪的造瓶
陶瓷發展背后的推動力是材料和燒成,同時也離不開工具的革新,而工具的革新一定是陶瓷產業工人智慧的結晶 ,我們不應該忘記推動陶瓷發展背后的人和事。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利頭還原了宋代利坯過程,以小見大、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隱藏在陶瓷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有著重要的傳承意義。
宋 治平年、戊戌年喇叭形利頭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