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明清時期遺址
2022/2/19 12:39:15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證明了中華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見證了一代代中國考古人執著的探求精神。這100個項目反映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重要學術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明定陵
遺址簡介
定陵是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及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的陵墓,位于北京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始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歷時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對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經過發掘的明代帝王陵。
定陵寶城平面略作圓形,城墻內徑216米,城中用黃土填實,中部寶頂以白灰摻黃土夯筑而成。玄宮(地下宮殿)建于寶城的寶頂之下。玄宮入口從前往后,分別建磚隧道和石隧道,隧道末端是金剛墻,墻面設進入玄宮的通道。金剛墻頂部出檐,檐飾黃琉璃瓦。定陵玄宮共有五殿,中軸線上為前、中、后三殿,中室橫軸線上有左、右配殿。萬歷皇帝和兩皇后各用木質朱漆棺、槨各一重,三槨槨蓋上放有木制小型儀仗用明器、小袋稻谷等,儀仗有矛、戟、鉞、立瓜、臥瓜、劍、朝天鐙等。
定陵的發掘,為考古發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研究明陵的玄宮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根據。定陵出土文物種類多樣,既有帝后生前的生活日用品,也有專為陪葬而制作的喪葬用品。這些文物制作精美,裝飾華麗,代表了明代中后期精湛的工藝水平,為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喪葬禮制、工藝等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明代陵寢制度和工藝美術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定陵第一條探溝發掘現場
金翼善冠
六龍三鳳冠
明定陵地宮中殿現狀
嵌寶石金托雕萬壽龍紋白玉爵杯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
定陵考古工作隊、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歷任發掘領隊及主持發掘者、主要參與發掘人員:夏鼐、趙其昌、白萬玉、于樹功、劉精義、冼自強、曹國鑒、龐中威、李樹興、王杰 等。
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
遺址簡介
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是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皇家瓷廠遺址,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明清官辦窯廠,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御窯廠集中了最優秀的工匠,使用當地最優質的原料和進口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代表了明清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創新技術都發生在御窯廠,最精美的器物也大多是官窯瓷器。故宮博物院現藏的37.6萬件/套陶瓷器中,90%以上為御窯廠燒造的官窯瓷器。
20世紀70年代起,先后在御窯廠遺址范圍內進行了數十次隨工和3次大規模的主動發掘,發現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包括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圍墻、洪武至萬歷時期的葫蘆形和饅頭形窯爐、作坊、各時期落選瓷器埋藏坑和堆積層。出土明清時期瓷片數十噸,近1000萬片,尤其是完整、連續的明代各朝遺物,揭示了御窯廠自明初設立至明末廢棄,清代復建至民國的發展序列。這些發現為研究御窯廠的生產布局與功能分區、產品種類與特征、工藝發展與創新、生產管理體制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極大地推進了明清官窯瓷器和朝貢貿易的研究。御窯廠發掘榮獲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田野考古二等獎,御窯遺址是景德鎮瓷文化的核心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02年御窯廠遺址珠山北麓發掘現場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
明永樂青花地刻白云龍紋梅瓶
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雙耳三足爐
御窯廠珠山南麓遺跡保護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