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遺址
2022/4/14 17:38:37
中國華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73年首次發現于河北省武安縣磁山。主要分布在河北的中南部,從武安到容城一帶發現數處遺址。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約為前5400~前5100年(最新鑒定為距今約10300-8700年)。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僅磁山一處,在武安縣城西南洺河北岸的臺地上,高出現代河床25米。
磁山文化紅陶盂及支座
磁山發現的兩座房基,圓形或橢圓形,都屬于半地穴式的建筑。窖穴460多個,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等幾種,以長方形窖穴最多。
磁山文化骨制魚標
農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在磁山80個窖穴中發現有腐朽糧食的堆積,有的厚達2米以上。據灰象分析確定是粟。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石鏟和石磨盤等。
器形與裴李崗略有不同,如石鐮不帶鋸齒;石鏟多呈梯形,或頂部較窄;石磨盤則多呈柳葉形,四足或三足,少數的無足。
磁山文化紅陶三足缽
家畜有豬和狗,還可能已馴養了家雞。另外,骨鏃、魚鏢、網梭以及鹿類、魚類、龜鱉類、蚌類和鳥類等骨骸的發現,表明漁獵經濟在當時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遺址中榛子、胡桃和小葉樸等炭化果實的出土,則說明人們還從事一定的采集活動。
磁山文化遺址出土家雞骨
陶器手制,采用泥條盤筑法和捏塑法制成。部分陶器的內壁凹凸不平,器形也不規整。以夾砂陶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細砂和云母等,包括紅、褐、灰褐色3種,但灰褐色的很少。
磁山文化紅陶平底碗
泥質陶只有紅色一種,數量不多。據磁山出土紅陶樣品的測定,其燒成溫度為700~930℃。器表以素面為主,紋飾有繩紋、編織紋、篦紋、附加堆紋、剔刺紋、劃紋和乳釘紋等,以繩紋最多。
磁山文化紅陶小口瓶
器形有杯、碗、盤、缽、三足缽、雙耳壺(小口長頸罐)、罐(有的帶圈足)、豆、盂、支架和器蓋等,以盂和支架最有代表性,這兩種器形均不見于裴李崗文化。出土骨器相當多,除前述外,還有刀、錐、鑿、鏟、梭針、針和笄等。另有少量的蚌、角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