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榆林遺址
2025/3/18 17:12:48
榆林遺址位于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辦事處榆林村南,遺址呈高臺狀,西傍繡江河。2013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5-9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遺址內堆積豐富,普遍厚約1-2米,揭露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東周、唐、宋金、明清等時期的文化堆積,尤以龍山、岳石、東周時期最為豐富。
陶罐
遺址內清理的遺跡較為豐富,包括灰坑、房址、墓葬、灰溝、壕溝、夯土基槽等,其中以發現岳石文化壕溝和夯土基槽最為重要。目前已揭露的壕溝為門道北側端頭局部,壕溝內壁局部及底部鋪砌石塊,首次開挖于岳石文化時期,早商時期仍可能在使用,至春秋時期棄用并逐漸填平。夯土基槽位于壕溝西側,方向大致呈東南-西北向,經局部解剖可知,該基槽為分段夯筑而成。壕溝內壁鋪砌石塊的建筑技術頗具特點,是海岱地區岳石文化時期首次發現。該種修筑形式明顯是門道兩側位置的加固設施,較龍山城址的壕溝有顯著進步。疑似城墻性質的夯土基槽,是除城子崖遺址外,在岳石文化分布區域發現的另一處城墻類遺跡,為了解岳石文化城墻修筑形式提供了新材料。
壕溝
此外,考古人員還對榆林遺址岳石文化時期出土的炭化植物遺存進行鑒定,分析表明粟、黍、稻、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占全部植物數量的99.94%,以粟為大宗。其中在灰坑H71第二層中,浮選出405432粒粟、12568粒黍,對此有學者推測該遺跡極有可能是當時的糧食窖藏坑,說明那時的糧食作物實現了部分盈余,先民有意識地對農業勞動所獲的植食資源加以儲藏。除糧食作物外,榆林遺址先民也會采集一些可食類植物資源作為生計的補充。
榆林遺址部分植物遺存顯微照片
此次發掘只是揭露了榆林遺址的冰山一角,對其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深入認識還有待于今后的考古發掘。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