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仁:中國梅瓶器型樣式的演變
2017/7/5 16:52:03
從隋至清(581~1911年),歷經1300多年演變,梅瓶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器型樣式,子仁在《中國梅瓶研究》中,以器型分類與歷史演變兩個角度清晰展示了這種變化。
梅瓶器型分類:十類樣式群
子仁根據梅瓶的口部、頸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將中國梅瓶器型分為十類樣式群,每個樣式群又細分為數個或數十個樣式。
第一類樣式群:以折沿凸環小口為標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
唐初期 白釉梅瓶,高36厘米,陜西西安東郊韓森寨唐乾封二年(667)段伯陽墓出土
第二類樣式群:以小撇口或小侈口為標志,口唇以圓唇、卷唇為主,也有較薄的尖唇,頸部以束頸為主,所含樣式從唐代到清代。
元 鈞窯紅斑天藍釉梅瓶,高37.2厘米,河北省博物館藏
第三類樣式群:以盤口為標志,頸部包括無頸、束頸和柱頸,包含的樣式從五代到明代,清代極少。
北宋中晚期 青白釉大盤口梅瓶,高37.1厘米,安徽宿松縣隘口洛土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吳正臣夫婦合葬墓出土
第四類樣式群:以梯形小環口為標志,頸部分為無頸、束頸、短柱頸。最早的樣式見于遼代早期的北方遼境。中原地區在北宋中期開始出現,不久傳到南方,金代是最興盛的時期,元代主要流行于北方,至明代衰落。
北宋 白釉珍珠地畫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38.5厘米,河南方城縣官莊村出土
第五類樣式群:以橫展平沿環口為標志,頸部以較長的柱頸為主,顯得很秀氣,主要見于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北宋中期 定窯醬釉梅瓶,高23.3厘米,江蘇鎮江市南郊北宋熙寧四年(1071)章岷墓出土
第六類樣式群:以折沿窄唇口為標志,絕大多數為小口,兩宋多為圓唇,元代還出現了方唇和較薄的尖唇,頸部一律是柱頸,南宋到明代極為流行。
南宋早中期 龍泉窯青瓷刻劃花纏枝牡丹蓮瓣紋梅瓶,高35厘米,浙江松陽縣古市鎮出土
第七類樣式群:以直口為標志,唇部分為圓、方,柱頸由短變長,流行于北宋中期至明。
明中期 景德鎮民窯黃釉絳紅彩劃花云鳳紋梅瓶,高19.5厘米,江西省南昌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墓出土
第八類樣式群:以出節小口為標志,頸部包括束頸和柱頸,在最流行的南宋,頸部多呈上細下粗的短柱頸,包含樣式從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間看不到連貫脈絡。
清康熙款 景德鎮御窯天藍釉暗月牙耳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九類樣式群:遼晚期至元代的雞腿瓶,主要流行于遼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均為小口,口內沿轉折方硬,瓶身在遼代晚期極為高大、瘦長,金、元時期逐漸變矮變瘦。
遼“大安七年”(1091)款茶葉末釉劃文梅瓶,高64厘米,遼寧凌源大河北鄉遼墓出土
第十類樣式群:以腹部和足部間呈現明確向內轉折的餅形足和圈足為標志,瓶身因此極少有S形輪廓線的變化,而以豐體的卵形、繭型、筒形、楔形等形狀為主。口頸部均為小口、短頸,囊括了多種口形。包含樣式始建于五代和遼早期,以北宋時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本樣式的梅瓶與人們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但實際上也有梅瓶的本體性功能,基本滿足梅瓶的小口、短頸、長身的基本特征。
五代 岳州窯青釉劃花蓮瓣紋,高4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在子仁的樣式劃分中,口部、頸部是主要依據,瓶身只是輔助依據。子仁認為,口部、頸部的特征比較明顯,而瓶身特征具有相對性。絕大多數梅瓶的肩、腹、脛三個部位的形體轉折都是連貫、流暢的圓轉形式,即使轉折關系足夠明確,也因含蓄、微妙的輪廓變化而顯現出極大的相對性。如同樣是“修腹”,隨著瓶體最大腹徑的寬窄變化而導致瓶身比例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體態。又如,寬肩是梅瓶的一個流行特點,在它與下腹、脛足部的粗細變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