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與宋代官窯的歷史背景
2015/5/21 13:03:54
宋官窯產生的歷史背景:宋代的經濟是十分富足的,統治階級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做飯取暖,由于歷史的變遷中國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宋朝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這是由于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于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使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于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當時外國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國平民穿的則是柔絲綢緞,有的農民也穿上了絲綢。《清明上河圖》就充分體現了宋代經濟工商的繁榮。宋代的GDP強盛時是占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這樣的經濟與物質繁榮也必然讓北方的游牧民族“垂涎三尺”。后期的南宋人偏安一方,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國都東京汴梁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
宋朝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的“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當然后期的各朝代,又回到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甚至把商人叫做“奸商”,大力拿高稅負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或者用官辦工商進行壟斷,事必產生了腐敗溫床。這樣就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與工業革命的精髓,發明與創造,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 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由于物質的繁榮,也必然導致國家上層統治者對藝術與審美的追求,在西方的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因為宋代初期有幾個開明的皇帝緣故,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于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么樣。包拯照樣勇于直諫、照樣升職為官。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主。整個社會尊重知識分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北宋時期就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南宋時的軍器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