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盜墓者的產物 現為田野考古利器——洛陽鏟
2016/2/20 11:25:16
洛陽鏟
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鏟,俗稱“洛陽鏟”,是一種以原產地命名的專用考古工具。也是中國考古最有本土色彩和傳奇特質的工具。據現有資料,大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后作為一種純粹的工具,現代意義上的探鏟在洛陽地區率先出現,并因其產地被稱之為“洛陽鏟”。洛陽鏟發明伊始,直接目的便是為了盜墓,和田野考古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雖然此時適逢考古學剛剛開始在中國傳播,但很可惜,在這個時期并沒有和洛陽鏟發生直接和緊密的交匯,依舊是按照自己的軌跡行進,在此之后才逐漸納入考古學的視野,最終成為考古利器。洛陽鏟的誕生,有其模糊的歷史淵源和清晰的時代背景,它或許是某個“聰明人”的偶然發明或改進,更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大發展也為其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新生。
歷史的模糊記憶
洛陽鏟的發明毋庸置疑是和盜墓緊密相關的。洛陽的盜墓活動產生很早,但歷史記載很少提到盜墓工具。說到洛陽鏟的歷史淵源,幾乎都要提到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廣志繹》。該書中記述了洛陽的古墓和被盜掘的情況。最為重要的是提到了一種盜墓工具叫“鐵錐”。《廣志繹》卷三《江北四省》記載說:
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周、秦、漢王侯將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長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銀、銅、鐵,今三吳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陽。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發,發者其差小者耳。
民國年間有學者也曾經把洛陽鏟叫“鐵錐”,雖然同名,但是王氏所說的“鐵錐”和洛陽鏟的工作原理卻大相徑庭。只有刺土的環節,沒有提土、看土環節,二者顯然不是一回事。通過聞氣味尋找古物所在,讓人匪夷所思。如果金屬的“鐵錐”撞擊到已經銹蝕的金銀銅鐵等材質的古器物,勢必會在“鐵錐”前端留下痕跡,根本不必通過聞氣味就可以得出結論。這顯然是坊間的誤傳。依據王氏的描述,他所說的“鐵錐”非常類似民國年間的盜墓工具“鐵火杵”,就是民間舊式煤火爐用的鐵釬。這種工具20世紀80年代以后洛陽盜墓仍在使用,當地俗稱叫作“扎桿”。“扎桿”工作原理是,采用一頭尖銳的長鐵釬,利用杠杠原理向地下壓,通過手感來感知地下的土層。一般生土比較堅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較為松散,容易進入。用這種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后實施盜掘。尋找古墓葬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觀察鐵釬尖部的殘留物,來分析墓葬的類型和隨葬品的種類。
這些歷史記載無法說明洛陽鏟在明代已經出現,或者已經有了雛形。洛陽考古發現的古代盜洞一般都是長方形的,是一種鋼锨、鐵鏟或者頭等長方形工具的遺留。也有一類不同于以往的盜洞,這種盜洞為圓形,直徑50厘米左右,是一種圓形工具打造的。依據出土遺物,此類盜洞的相對年代上限一般不超過清末民國。同時還發現過洛陽鏟打下的探孔,直徑一般在10厘米左右。這些情況說明盜墓工具的重大改變年代要晚,現有證據指向清末民國。
盜墓時代的產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啟了外國人搜刮中國古物之風,洛陽近代大規模古墓盜掘活動也漸漸興起,觸發事件是隴海鐵路的修建。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隴海鐵洛陽至開封段、洛陽至觀音堂段分別開工建設。鐵路通過古墓集中的邙山南麓,筑路期間毀壞了一批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外籍鐵路職員競相收購并徑自偷運出境。古物交易的優厚利潤刺激了盜墓活動。
出土古物又為古董商帶到北京、上海等地銷售,成為任人價買的商品。
民國初年開始,洛陽鄉民對于地下古物由偶然的發現,逐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