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瓷器的關系
2016/3/29 15:41:11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的2.3億元人民幣拍賣,將國人的元青花研究、收藏熱給點燃了。歷史上,由于史籍缺載,又缺乏有明確的物證,世人對元青花的認識與了解一片空白,不僅普通民眾、收藏界、學術界,甚至一輩子與瓷器打交道的瓷器專家對它也知之甚少。直到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東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這對大瓶子是收藏家大維德從一個叫吳賚熙的福建旅英華僑手中購買,據吳所說是來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過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拒絕收售。1950年,美國一位博物館館長波普博士以這對帶款青花瓷為標準器進行對照研究,得出一個令世界文博界震驚的 消息:伊朗阿特別爾寺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舊皇宮托普卡比博物館秘藏著上百件令世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從此揭開了元青花的鍋蓋,對元青花的質疑和爭論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且不管大維德的收藏和波普博士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精準度,也不管學術界、業界到底還有多少元青花的疑惑沒有解開,但元青花大器的客觀存在是確鑿無疑了。
既然主要元青花誕生于元代,那么元朝的統治,與元青花誕生到底有什么關系?元青花是元廷引導下燒制的嗎?元廷有無官窯存在?
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治無直接關系,即元青花不是在朝廷的扶持和引導之下發展起來的,元代貴族特別是宮廷,對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較少使用。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治有間接關系,那就是疆域拓展、開放貿易、商路通暢。
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景德鎮,原名新平,后名浮梁。因該地有瓷石、高嶺土、煤炭等特色資源,適合發展陶瓷業。
自北宋后期以來,北方百年戰亂不斷,金與北宋戰爭北宋滅亡,元金戰爭把金擠壓往南,元與南宋合作滅金,元滅南宋,這些連綿不斷的戰火,特別是蒙古大軍所到之處有屠城癖好,那些北方名窯一個個受到嚴重影響。隨著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發生了多次大的由北向南的遷徙,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居民(包括窯工)大多遷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而景德鎮,地處長江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交通當時不便利,是一處不錯的“世外桃源”,特別是景德鎮陶瓷窯口已小有名氣,是北方窯工的理想南遷之所。據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縣志》記載,在全國人口銳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浮梁在“宋咸淳己巳(公元1269年),戶38832,口137053”,到了“元至元庚寅(公元1290年),浮梁地區人口增至“戶50786,口192148”,人口凈增五萬五千人。這就充分證明,在元朝與南宋的戰爭中,景德鎮不僅人口沒有減少,還大幅度增加,這是沒有遭到戰禍侵擾的有力證明。由于景德鎮人口激增和制瓷業欣欣向榮,元朝在完全統一中國的前夕——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
元代景德鎮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天下窯工,如鈞窯汝窯定窯吉州磁州窯龍泉窯等,形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事實上已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在綜合南北諸窯燒制技術工藝之后,景德鎮窯工們在繼續燒制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了青花瓷和釉里紅的摸索。如擅長繪畫的磁州窯、吉州窯窯工,來到景德鎮后,把繪畫材料由褐料創新為鈷料,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開始作畫,繪畫技藝變得進一步精細;在鈷胎土方面,對制瓷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創造了條件。
從元青花早期器物中不難看出窯工們在當時元青花燒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元青花早期產品不僅鈷料與胎、釉搭配極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