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瓷器的考古修復場景
2016/12/28 13:19:22
明清兩代在景德鎮設立御器(窯)廠,專門燒造御用瓷器,御窯瓷器及其生產,是對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與絕對權力的重要體現。在皇家品質的要求與帶動下,景德鎮的瓷器生產也由此走向巔峰。景德鎮不僅成為中國的瓷都,也成了世界的景德鎮。
御窯瓷器對于皇權的反映,集中體現在皇帝對于御窯瓷器由生產到使用全過程的絕對控制。這種控制不僅貫穿于御窯瓷器從設計、制樣起的整個生產流程,在其使用、以及生產與使用之間的部分同樣有所體現:例如對于產品的篩選與檢驗。篩選與檢驗的過程是產生落選品的過程,而對落選品的處理方式,則將其對皇權的體現推向了極致。
以明代為例:“明代御器廠對落選御用瓷器的處理,至遲在永樂時期就確立了打碎掩埋的制度。洪武、永樂時期的掩埋地點主要在珠山以南靠近御器廠的圍墻處,打碎后傾倒在平地或低凹處,堆積比較厚,所占面積比較大,一次處理的數量比較多,說明其是隔時集中處理的。宣德時期的掩埋地點分布比較廣泛,在珠山南北都有發現,采取的是小坑、小堆和小型片狀堆積的掩埋方式,操作細致、認真、嚴格,除宣德初期集中處理了一批庫存的永樂朝的落選御用瓷器外,處理宣德朝的小坑、小堆、小型片狀堆積分布比較分散,每個遺跡內出土的瓷器數量也不多,并且大多都打破或疊壓宣德窯業堆積層,其上又覆以宣德時期的窯業廢棄物,這說明宣德朝的落選御用瓷器可能是隨時處理的。正統時期不再單獨挖坑或堆堆等,而是利用已有的溝槽等,即將落選御用瓷器打碎傾倒在溝槽里。成化至嘉靖時期的掩埋地點集中于珠山東側和北側,是順著由窯業堆積構成的小山的坡面傾倒,堆積層普遍較薄,面積較大……”。
可見,即使是燒制失敗的落選品,皇帝也不會允許其流入民間。對于落選品的嚴格控制與相對極端的處理方式,既是對如今御窯遺址中大量出土遺物來源的解釋,也是御窯廠內遺物形成集中堆積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我們需要進行御窯瓷器修復的根本原因:這種逐漸地、相對集中地遺物堆積方式,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考古發掘的手段,得到相對齊全的器物殘片以及可與之對應的較為清晰的年代序列;這使大量御窯瓷器的修復成為可能,也令修復器物更具學術價值。
正因如此,對于景德鎮御窯遺址的考古發掘與對出土器物的修復始終相伴;作為陶瓷修復的主要負責人,也會親自參與考古發掘。對于遺物出土情況的直觀把握,與御窯遺址出土瓷器的考古修復是相輔相成的。1983年至1999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市政建設,先后對御窯廠遺址進行了12次搶救性考古發掘。2002-2004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珠山北麓與南麓兩個地點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2014年,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御窯遺址中部偏西位置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每次集中發掘結束后、整理過程中,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均主要負責出土器物的修復工作。
1994年清洗明洪武、永樂地層出土瓷片)
1994年 修復場景)
1994年 修復場景)
1994年 修復場景)
1994年筆者(鄔書榮)修復出土梅瓶,瓷片多達600余片)
2002年在御窯廠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2003年 修復2002年御窯遺址發掘出土梅瓶)
近期,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正在修復的一批御窯遺址出土瓷器,系2014-2015年御窯遺址發掘出土器物的一部分,這批器物集中出土于龍珠閣北側。以修復本次發掘出土的仿龍泉青釉碗、紅釉蓋盒等器物的過程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御窯瓷器的初步修復過程:從器物殘片被發掘出土并按出土單位(層位)存放,至考古修復基本完成,大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