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主要收獲
2017/6/24 13:55:07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建新教授受聘儀式
2017年4月26日,景德鎮陶瓷大學江建新教授受聘儀式,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湘湖校區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占啟安為江建新教授頒發證書并佩戴校徽,占啟安校長說:“從今日起,江建新先生正式成為我的同事。愿我們精誠合作,共同努力,為國家培養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儀式結束后,江建新教授為景德鎮陶瓷大學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景德鎮御窯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重要收獲》的御窯考古知識講座。詳細介紹了自1979年始,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對御窯遺址的調查與發掘工作,以及這三十年來對御窯遺址保護的心路歷程。并呼吁陶院師生加入對御窯遺址發掘、保護、研究的隊伍中。保護景德鎮窯址,傳承好陶瓷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古陶瓷研究者的主動擔當。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主要收獲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位于景德鎮市區珠山路之珠山南側(原市政府所在地)。珠山原為城區中心,據《浮梁縣志》載:“珠山,在景德之中獨起一峰,高數十仞,綿亙數里,峰巒遙列,俯視四境。相傳秦時番君登此,謂立馬山。至唐因地繞五龍,為珠山。元末于光據之為行臺,號蟠龍山。明稱纛山。后為御器廠鎮山。”195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建設和改造,珠山幾乎被夷平,唯龍珠閣舊址仍保留十多米高的臺地。
關于御窯廠的規模與格局,據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書》載:“御器廠中為堂正廳三 后為軒穿堂一 為寢后堂三 寢后高埠為亭曰兀然 今改為紀綪 堂之旁為東西序各廂房三 東南有門三 堂之左為官署 大門三 廳堂三 東西廊房六 堂之前為儀門三 為鼓樓二 為東西大庫房各六 內外庫八 為作二十三 曰大碗作房七間 。”
清 康熙二十一年《浮梁縣志》景德鎮圖
清 嘉慶二十年《景德鎮陶錄》清御窯廠圖
清 嘉慶二十年《景德鎮陶錄》景德鎮圖
根據近年考古調查,御窯廠遺址面積周長約 1145米,總面積約 54300平方米 ,其南臨珠山路,北接斗富弄,東至中華路,西至東司嶺,周長約1145米。從1979年以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市政建設,在御窯廠周圍進行過數十次考古調查與清理發掘。2002-2004年、2014年又先后聯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故宮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明清御窯廠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御窯廠范圍
元官窯的發現
1988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北麓(明御廠遺址北側),現風景路中段馬路邊一條深約1.5米的溝道中發現一元代窯業堆積,清理出土一批形制特異的瓷器殘片。其品類有卵白瓷、青花、藍地白花、藍地金彩、孔雀綠地青花、孔雀綠地金彩等。其器型有圍棋罐、大蓋盒(硯)、直口或桶式蓋罐、小底鼓腹蓋罐、靶盞等。這批出土遺物與傳世的卵白釉印五爪、四爪龍紋、八大碼、八寶紋和印“樞府”、“太禧”銘瓷器比較來看非常相似,帶有明顯元官窯瓷器特征。其中出土的孔雀綠金彩、青花五爪龍紋器等,印證《元典章》禁民間使用描金、貼金和《元史》禁止民間使用雙角五爪龍紋的記載,可知該類瓷器顯然為元官窯---浮梁磁局的產品。
元 孔雀綠釉硯盒
元 藍釉硯盒
元 龍紋硯盒
元 青花龍紋桶式蓋罐
元 青花龍紋圍棋罐
關于洪武官窯
1979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窯廠龍珠閣東墻基建工地發現繪折枝菊紋青花折沿大盤殘片,與波普和日本學者定的元末明初瓷器相同。1988年,在明御廠東門邊的一條長9米,寬1.2米,深約1.9米的溝道中清理出一批明初瓷片,其中有釉里紅纏枝花卉大盤、多棱大罐、紅釉墩子碗殘片,這些遺物與傳世的洪武或“元末明初”瓷器完全一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