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林|遼上京規制和北宋東京模式
2021/1/20 11:15:28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舉世聞名。公元907年,作為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重要節點的唐帝國滅亡,五代第一個小王朝“梁”立國(史稱“后梁”)。同年,雄踞燕山北麓地區的契丹族異軍突起,契丹部落聯盟可汗耶律阿保機稱帝,公元916年正式建國號“契丹”,建立以漢人居多數的契丹帝國(后一度稱“大遼”),逐漸統一北方中國。契丹遼帝國(公元907~1125年)長期占據北中國的歷史舞臺,融合燕山南北的胡漢文化,與南中國五代、北宋代表的漢族文化長期對峙,從不斷爭戰到和平相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學者更多關注“唐宋變革”的影響,而忽視了唐帝國之后的北中國契丹遼帝國的情況。越來越多考古資料表明,契丹遼帝國在諸多方面承繼了唐帝國的傳統,遼朝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
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作為當時最為重要的都城,其都城規劃和建設等方面都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曾對唐朝屬國——粟末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上京城和日本國奈良時代平城京等的營建產生重要的影響。
唐朝滅亡后,中國古代帝都不再像以前,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區(以洛陽為代表)和關中地區(以長安為代表)的東西分立,而是開始出現了南北擺動的新階段。即北中國的契丹遼帝國首都在內蒙古巴林左旗的遼上京臨潢府(燕山以北),對應的是南中國五代北宋的首都在河南省開封市的東京開封府。金朝首都從金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遷到金中都(今北京市宣武區和豐臺區境內),對應的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統一的元帝國首都元大都在今北京市。明帝國早期都城在南京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后遷都到北京順天府(今北京市)。清帝國定都燕京,沿用明北京城。這種變化與唐帝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北方民族建立的帝國,與漢族集團不斷爭戰、共存、融合,逐漸建立胡漢一體的中央集權國家密切相關。契丹遼帝國統一北方地區,開啟中華帝國的新紀元。其后北方民族集團不斷南下,金帝國挺進中原,元帝國統一中華,最后清帝國在元明二朝的基礎上,奠定現今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國家的版圖。
就中國都城的規劃和平面布局而言,在唐朝以后也出現了重要的新變化。綜合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可知,北中國的遼上京城和南中國的北宋東京城,從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和平面形制布局等方面考察,各成系統,均對后世都城的營建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嘗試從考古材料出發,結合相關文獻對遼上京城和北宋東京城的規劃和平面形制布局進行初步研究,進而對“遼上京規制”和“北宋東京模式”及其影響做些探討,求教于方家。
一、隋唐長安城的規劃和布局
隋大興唐長安城(簡稱隋唐長安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隋大興城始建于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規劃整齊。依次營建有宮城、皇城和郭城(外城)。宮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再北為大興苑。宮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492、東西寬2820米。正南門廣陽門(唐稱承天門)為一門三道。宮城中部為宮殿區,皇帝正衙大興殿位于南部。東為太子宮,即東宮,西為宮人居住的掖庭宮。皇城緊靠宮城南側,中隔橫街,無北墻,東西兩墻與宮城墻相連向南圍合。皇城正門朱雀門,北與宮城正門廣陽門相對,南經朱雀大街與郭城正南門明德門相通。文獻記載皇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街道5條。其間立中央衙署及其附屬機構。郭城內由若干條東西向、南北向的街道劃為若干坊(分屬大興、長安兩縣)。郭內遍布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觀,東西各置一市(都會市和利人市),還開鑿了三條水渠。
唐朝沿用隋大興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