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圖騰與龍圖騰:二里頭遺址孕育的早期華夏文明
2017/3/3 11:49:57
綠松石龍
1959年秋,72歲高齡的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帶著他的考古團隊行進在千里伊洛平原。當他們來到二里頭時,徐旭生一步一深思地在田間地頭徘徊,一個農民模樣的中年人走過來問:“老先生,您是不是丟了什么東西啊?”徐老先生笑了笑,說:“是啊,丟了一個大東西,丟了一座幾千年前的大城……”據說,這一幕發生在徐旭生先生讀夏史之時,當他讀到“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時,靈感忽至,拍案而起:“傳說中的夏王朝,當建都于伊洛平原。”
第二年開春,中科院考古所即成立了考古工作隊。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二里頭地區共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考察,成果豐碩。21世紀初,“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察報告正式發布,學者們大多認為:二里頭遺址昭示的是夏代文明。
“天下第一都”和“最早的移民城市
二里頭遺址發掘
二里頭,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西南9公里處。村頭迎面就是一個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它告訴我們,四千年前一座偌大的歷史古城,就在我們腳下。
地上,坐落著公元21世紀農田郊野的鄉村農舍;地下,靜躺著公元前21世紀驚世繁華的大都市。
這座大都市范圍廣大,有當今的五個自然村組成:圪(ge)垱頭、二里頭、四角樓、寨后、辛村。五村加起來面積為375萬平方米。(東西4華里,南北3華里)
這座大都市至少由四五個宮殿群組成,宮殿的體量驚人。如1號宮殿,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凡10000多平方米,有居室、廳堂、走廊、宮墻,在當時可謂豪華。
二里頭宮殿復原圖
這座大都市有寬闊方整的“井”字形大道,組成了都市交通網。一般道路在十來米寬,相當于現代城市的“兩車道”。
這座大都市有著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目前發現的下水道,一頭大一頭小,埋在地下一米深處。
二里頭當時和現在都屬于偃師地區。而偃師歷來是帝王之都。《史記》上說:“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二里頭這座大都市地處伊、洛、河(黃河)三大河流的交匯處,坐落在開闊的河洛平原上,森林茂密,物產豐富,氣候溫和(當時氣溫比現在大約要高2攝氏度),極適宜于生存和發展。它南依文化氣息極濃的邙山,四邊是大河巨川,足下是一馬平川,在幾千年間一直是中國東西交通的要道,東西貨運的集散地。這一帶被稱為“中國之中”是恰如其分的。
當年,這里居住著約6200戶城市居民,有三四萬人口,基本可分為貴族、手工業者、自由民、城市貧民。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只有一千萬左右,二里頭地區就已經集納了三四萬的人口,可想而知它的繁華程度。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對骨殖的檢測發現,這三四萬人口,并沒有很近的親緣關系。從居室條件看,有的住在宮室中,那是王公和貴族。有的住在整齊的“一居室”、“二居室”中,他們是外來經營的手工業者和經商者。有的住在雜亂的半地穴建筑中,那無疑多半是外來打工者。有學者認為,這座城市的三四萬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外來“打工”的,無怪乎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隊長許宏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移民城市。”研究中國的移民文化,不可不研究二里頭文化。
這里還有地勢之利。站在二里頭放眼眺望,一派平原氣象,遠處隱約可見的是邙山山脈。但實際上,它是平原中的“高丘”,可種各類作物,水災來臨卻常能幸免。1982年河南一場大水災,整個伊洛平原淪為澤國,唯獨二里頭“高高在上”,安然無恙。原來當時水位達到海拔118米,而二里頭恰好在120米以上。
這真是塊神奇的土地,大禹選擇這里為治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