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宋:琴文化的全面興盛時期
2014/7/9 18:06:46
隋唐時期琴文化進入全盛期
隋開科考,文人興琴
隋朝開設科考,琴曲蔡氏五弄與嵇氏四弄被列為進士考試的必考題目。琴文化自然隨之大盛。
隨著科舉考試的開設,中國出現了獨立的“文人階層”。而文人階層對琴文化極為酷愛。以后,文人階層成為了琴道傳承的主要力量之一。
唐代斫琴藝術
唐代斫琴藝術特別發達,涌現出雷氏世家、郭諒、張越、沈鐐等斫琴名家。其中尤以雷、張之琴最為著名。“唐賢所重,惟雷、張之琴,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琴苑要錄》)。而斫琴名家之矯矯者,當推蜀中雷氏世家。雷氏一門,名家眾多,其最著名者,有雷紹、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儼、雷玨、雷會、雷迅九人。而其中又以雷威最為有名。現存著名的唐琴“春雷”、“九霄環珮”、“大圣遺音”、“飛泉”、“玉玲瓏”等,都為雷氏所制。而其中以雷威所制的“春雷”為傳世古琴之最珍貴者。
古琴減字譜的出現 唐朝時,琴家曹柔在前人的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使古琴曲譜得到進一步完善。這種減字譜,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時期的著名琴家
隋唐時期的著名琴家主要有:趙耶利、董庭蘭、曹柔、薜易簡、白居易、柳宗元、顏師古、陳康士、陳拙等。
趙耶利
趙耶利(公元563年—公元639年),南北朝晚期、隋、初唐時期大琴家。因其琴藝絕倫,世人尊稱為“趙師”。
趙耶利所撰琴著頗豐,包括《琴敘譜》九卷、《彈琴手勢圖譜》一卷、《彈琴左手法》一卷。
趙耶利對當時的琴派藝術有深刻的認識,他曾總結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話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在演奏技法上,趙耶利認為若僅用指甲,則“其音傷慘”,僅用指肉則“其音傷鈍”,主張“甲肉相和,取音溫潤。”這種技法為后世廣為采用。
董庭蘭
董庭蘭(公元695年—公元765年)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琴學大家。他擅長彈奏《胡笳》,名揚天下。唐朝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詩,即是對董庭蘭高超琴藝的寫照。
薛易簡
薛易簡(公元742年—公元756年)是盛唐時期與董庭蘭齊名的最著名的琴學大家。他周游四方,廣學各種琴曲,能彈奏大弄四十,還能彈雜曲小調三百,是琴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大琴家。他曾著有《琴訣》傳世,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曹柔
曹柔(公元730年—?)是盛唐時期的琴家。他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基礎。
隋唐時期的著名琴著
隋唐時期著名的琴著主要有:趙耶利的《琴敘譜》、《彈琴手勢圖譜》、《彈琴左手法》;薜易簡的《琴訣》;陳康士的《琴書正聲》、《琴調》;陳拙的《大唐正聲新征琴譜》、《琴籍》、《琴法數勾剔譜》等。
琴派的出現 根據趙耶利的記載,隋唐時已出現了吳、蜀兩派。其特點為:“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隋唐時期的著名琴曲
隋唐時期,一些古曲被重新修訂完善,如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到唐朝時已分為《高山》、《流水》兩首琴曲。也問世了部分有特色的唐曲,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陽關三疊》(當時名為《渭城曲》)等。這一時期,古琴與其他音樂也不斷進行融合與借鑒,因而出現了一些由其他樂種移植的琴曲。如顏師古將笛子曲《梅花三弄》移植為古琴曲《梅花三弄》等。此外,當時流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