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淡、雅之古琴
2014/9/13 15:42:45
一聲入耳,萬事離心。游手好閑,觀音自在。
古琴的設(shè)計(jì)是中國傳統(tǒng)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濃縮。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fēng)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口傳心授和模糊記譜別于西方音樂體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詠嘆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沉浸于行云流水的天籟之中,中國文化完美地含藏于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世上知音少,惺惺為我聽。不似幽蘭曲,悠然夢亦馨。所謂琴棋書畫,四藝兼?zhèn)洌娜怂靡印6娜撕霉徘伲绨V人愛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兼?zhèn)洹D四钏位兆谥犌僖粓D,所以展古琴,坐松下,聽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yuǎn)游、對酒當(dāng)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xué),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biāo)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yuǎn)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xué)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yīng)當(dāng)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xiàn)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xué),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fēng)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國歷代文人皆講求「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dú)善其身」。每當(dāng)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guān)注點(diǎn)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nèi)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撫琴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之一,令歷代文人雅士為之沈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嵇康在《琴賦》當(dāng)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dǎo)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dú)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是故復(fù)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yuǎn),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來文人士大夫?yàn)橹簧非蟆?
琴的創(chuàng)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nóng)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詩經(jīng)》有歌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笙”;“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琴瑟擊鼓,以御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古琴造型優(yōu)美,常見的為伏羲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