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從高山流水到億元時代
2011/11/20 22:46:18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古琴寄寓了文人墨客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無論從傳統繪畫到文玩器物,從詩詞到歌賦,都能夠看到古琴清幽的身影。
琴音如此悠遠
提起古琴,流傳千古的“高山流水”的典故仍回蕩在心間。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路,而古琴因清、和、淡、雅的品格為文人所欣賞,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千百年來古琴一直是中國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早在先秦兩漢之間,已有為數不少的名琴傳世,黃帝的“清角”、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其中焦尾琴的故事已經成為后世常用的典故,用來泛指良琴,甚至成為古琴的代名詞。古琴演奏中,物我一體,樂思相融,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精神。這種灑脫達觀的境界,在神話與傳說之中名琴故事不勝枚舉,雖難以一一考究,但這些名琴卻伴隨著美麗的故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遺留下閃亮的軌跡。
傳說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桐木不止一種,但只有梧桐可以制琴。由于古琴是用木質材料制成的,所以其耐久性較差。要想長久的保存比較困難。一般來說,至今能見到的傳世名琴多為唐宋以后的作品。不過,作為文人士大夫、甚至古代帝王們鐘愛的樂器,古琴又因透著特有的孤傲與高貴而受到了特殊追捧:歷史上的名琴往往被作為傳世之寶世代珍藏,幾百年的不計其數,千年古琴也屢有所見,年代最久遠的已有1200多年。目前留存至今的古琴,主要是唐宋以后的作品,如故宮所藏的“九霄環佩”、“大圣遺音”、“玉玲瓏”、“飛泉”,中國藝術研究院所藏“枯木龍吟”,中央音樂學院所藏“太古遺音”等。這些琴中珍寶不僅年代久遠,制作精美,而且大都仍能發出優美的琴聲。這些古琴形制各異,漆色斑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的斷紋,如蛇腹,如流水,如梅花,或如牛毛般細密,或如冰裂向四面放射;造物的神工鬼斧,另人感嘆不已。
古琴與繪畫
受中國“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影響,中國古人彈奏古琴往往會選擇林石、山巔、水涯、竹林交蔭等幽靜之地。《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會撫琴時,便要林妹妹為自己演奏一曲。這時林黛玉說了:“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又說:“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國山水畫中,除了描繪文人墨客喜愛古琴的意境之余,也描繪出了文人彈奏古琴的一招一式與環境,如唐代周昉的《調琴啜茗圖》,中間三位宮中貴婦,一人在石桌上調琴,另外兩位貴婦則一邊啜茗,一邊側耳靜聽琴聲。兩側的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執茶杯。人物神態端莊嫻靜。人物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體,富有變化。同時也有一些人物畫隱約顯示出與“高士”的聯系,如: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圖》、明代張路的《聽琴圖》、清代任薰的《彈琴圖》。另外還有南宋的《深堂琴趣圖》、元代趙孟頫的《松蔭會琴圖》、明代朱端的《煙江晚眺圖》、清代潘恭壽的《山水圖》等,這些畫作惟妙惟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