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琴”要慧眼更要機緣
2014/1/4 11:59:01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藝術”之首的古琴,一直是收藏家們青睞的對象,近幾年,學習古琴的人數不斷增多,古琴的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當代古琴制作大師王鵬親手斫的古琴在嘉德2013秋季拍賣會上被拍出了300萬的天價,而唐、宋、元、明時期的“老琴”更由于數量稀少,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百萬、數千萬元甚至是上億,著名收藏家、文物鑒賞家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圣遺音”古琴就曾經拍出了1.15億元的天價。
收藏“老琴”要慧眼更要機緣
為了區分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琴和新制的古琴,業內人士將民國以前的古琴都稱為“老琴”。“老琴”可遇不可求,拍賣市場和古玩市場上,偶爾會出現幾把,但有很多是以假亂真的贗品。在古琴成為熱門藏品之前,很多古琴都是從老琴家的手里傳給自己的得意弟子,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呂宏望有一把南宋古琴“金風環佩”,是一位老先生以極低的價格“義讓”給他的。“老琴收藏一講究緣分,二講究財力。能收藏到一把宋代或者是明代的古琴,那是需要有好機緣的。”以古琴收藏家梁基永為例,他收藏到的第一把古琴是一把明代的琴,2000年買的時候也就幾萬元,現在可能過100萬元了。他也表示:“能夠流傳到現在的古琴,主要是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的老琴。唐朝的琴最好,因為它的音色最好,聲音非常寬厚。其次是宋朝的、元朝的、明朝的,清朝的最差,形制也不好看。”據悉,廣東古琴研究會的會長、星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客座教師謝導秀有一把明代時期的古琴“流泉”,當年他買這把琴的時候花了40元,那是他一年的工資,全部的積蓄,他還收藏了一把“惠蘭古琴”,這把琴已經被收錄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寫的《中國古琴珍萃》一書里,屬于傳世的109張古琴之一。“‘文革’之前,‘老琴’還是有很多的,那時候大家忙著‘破四舊’,學古琴的人不多。‘文革’期間,被毀掉了不少,更加可遇不可求,價格也越來越高。對于一個普通的古琴愛好者來說,即使遇到了,也買不起。”七木琴社的社長謝東笑告訴記者。
“古人公認的做琴最好的材料是寺院里的樹木,因為這些木頭天天親近裊裊香煙,聽盡鐘鼓純凈之聲,并與之遙遙相應,彈奏出來深有韻味。”在梁基永的收藏中就有一把這樣的古琴,它是在同治年間重修“六榕塔”時取塔上一段北宋時期的木頭精制而成。這把琴是當時廣州有名的古琴家李息齋制作的,當時李息齋用拆下來的木頭做了兩把琴,一把收藏在中山大學,一把流落民間,輾轉被梁基永收藏,當時他買入的價格大約是十萬元,現在其價值已經不可估量,“廣東歷史上由本土人做的古琴保存下來的很少很少,遠不像江南那么多,所以非常有收藏價值。”
木頭的材質決定了古琴的價格
新制的古琴有沒有收藏價值?七木琴社的社長謝東笑告訴記者,“一般來說,8000元以上的琴都有升值空間,越貴的琴越有投資價值,練習琴不具有收藏價值。”謝東笑2003年的時候買過一把王鵬親斫的彩虹琴,當時的價格是8萬,現在王鵬親斫的古琴,最便宜的也要40萬起步。“評判一把琴最重要的是音質,講究松、透、圓、潤,明代冷謙就提出過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蒼、松、脆、滑等”九德“的琴音美學標準。音質的好壞取決于很多因素。首先是材質。越老的木頭越好,因為木質比較穩定,木紋比較規整,里面的結構比較松,容易產生共振,而新的木頭因為溫度濕度的變化容易變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