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昌南先賢——童賓
2011/12/3 20:45:54

                         
 

童賓塑像
    童賓(1567—1599年),字定新,江西浮梁里村童街人。據載,其五十代祖從樂平遷此。他幼年讀書,識大義,秉性剛直。父母喪后,遂到窯廠投師學藝,當了一名窯工。
    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御器廠窯務,監督制造青花大龍缸,久燒未成。潘相對窯戶進行例外苛索,對窯工進行鞭笞甚至殺害,工人的處境十分凄苦。潘相再一次下達命令,限時要把大龍缸燒好。當時的窯很小,溫度不易升高?!毒暗骆偺珍洝份d:“明(御器)廠有龍缸窯……窯制前寬六尺,后如前,饒(多)五寸,入身六尺,頂圓。魚缸大樣、二樣者,止(只)燒一口;瓷缸三樣者,一窯給砌二臺,則燒二口……燒時,溜火七日夜。溜,小火也,如小滴流,緩緩起火,使水汽漸干漸熟,然后緊火二日夜。缸匣既紅,而復白色,前后通明亮,方止火封門。又十日,窯冷方開。”
    童賓想到,大龍缸這么難燒,又不能有半點瑕疵,若是再未成功,工友們又要遭受痛苦。為了表示對督陶官潘相的反抗,他縱身跳入火中。當工人們搭救時,熊熊火焰已將童賓燒成了焦炭。工友們悲憤萬分,決心燒好這次窯,以表對童賓的哀悼。歇火后開窯一看,大龍缸燒成功了。
    童賓之死,激起了全鎮瓷工的無比憤慨。他們將童賓遺骸下葬里村鳳凰山之后,成群結隊來到鎮上,火燒了稅課署和御窯部分廠房。此舉嚇壞了潘相,只身逃出了景德鎮,以避其鋒。明神宗聽到消息后,根據眾臣的議論,敕封童賓為“風火仙”,在御器廠內東南側建廟,常年祭祀。
    清代初期,著名督陶官年希堯、唐英等蒞鎮后都拜謁風火仙廟,并倡導修葺。年希堯撰寫了《重修風火神廟碑記》,唐英撰寫了《龍缸記》《火神傳》,并用青花料書“佑陶靈祠”瓷板于門楣,書“器不苦窳”于牌坊。他還找到了明代燒損之龍缸,置于殿內,供人吊唁。主殿供奉童賓仙師,兩旁分別置把莊、佗坯、加表、收兜腳、小伙手、三夫半、兩夫半、一夫半等各位師傅塑像。每逢年節,窯戶和窯工都來敬香還愿,乞求窯神庇佑燒出好瓷器。
    童賓的故里及后裔,也成了瓷工們的“親戚”,世代走往,逢年拜年,逢節賀節,和睦無間。還將繪有飛虎的大旗恭請童家珍藏,凡逢迎窯神盛會,到童家敬請大旗,張宴設席,款待祖師后代。童街也回贈銃硝,為迎神鳴銃之用。民國16年(1927年)都(昌)、樂(平)發生大械斗,都昌人在里村前街、后街火燒房屋,但到童街時卻戛然而止。他們說:“徒弟怎能忘卻師父的恩義呢!”人馬全部退出,童街的一草一木,均安然無恙。
    20世紀50年代初,市政府在原御窯廠東轅門至西轅門的路基上興建辦公大樓,拆掉了風火神廟。80年代初,為適應旅游業的需要,在陶瓷歷史博覽區重置“佑陶靈祠”。內供童賓神像,四壁有童賓跳窯的連環畫,向后人訴說著以前的故事。2008年,在御窯廠原址重建風火神廟,以供后人憑吊。
   
 

景德鎮瓷工祭窯神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