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賢——陳安
2011/12/10 21:32:05
陳安
陳安(1868—1919年),字仲亭,又號拙翁,浙江紹興人。民國成立后任浮梁縣第二任知事。
陳安的父親陳維皋,精通審計和理財,因游學到江西受到重用而落戶南昌。陳安兄弟三人,其居二。十二歲就能篆刻、書畫,精通六書,與其兄陳治被譽為“陳家二妙”。及長,承父業,為饒州府幕僚。知府張玉叔被提升為江西提法司后,即推薦陳安任江寧(今南京)知縣、上海警察局審發員。辛亥革命成功時,陳安回到江西,旋即被委以瀘溪(今資溪)縣知事。
是時,浮梁縣第一任知事王明德沒有把地方治理好。江西巡按(省長)戚揚考慮到浮梁是望縣,又有名揚天下的瓷都景德鎮,他深知陳安的才干,便派他來縣理事。陳安上任后,雷厲風行,以鐵的手腕,將動蕩不安的大縣治理得井井有條。其主要政績如下:
一、遷縣治到景德鎮。原縣治雖從唐代建立,但景德鎮自宋代建鎮以后,瓷器名揚天下,不僅人口劇增,而且稅收超過縣治二十倍。而處理公務和民事的政府,卻遠在二十華里之北。公務人員的來回奔波,不光是沒有效率,更主要的是沒有長遠的眼光去開發一個都市的未來。民國4年(1915年),陳安向省府呈送遷徙縣治報告。巡按戚揚也很快到浮梁進行了視察,他非常贊同這種卓有見識的決策,馬上批準了這項決定。第二年,縣治遷入了原御窯廠東南側的同知署。
二、開辟新邑公園。鎮的東北面有一和尚塢,山丘上荒冢累累,中有周圍約三里的大水塘,塘山旁有雪峰、東山兩座古剎。陳安仿上海、廣州建公園的先例,于此建新邑公園。首先,疏通水溝,將途經五龍橋、蘇家弄、十八橋、塘旁沿、戴家上弄、煙園里,劉家下弄的下水道進行疏浚,再讓塘水過閘門流入下水道。這不僅使塘里保持了一定的水量,更使城區下水道沿途不積水。之后,在塘內筑堤,堤上植柳、建亭。塘之東為逸興公園,內建景德閣,供奉先賢。塘內植蓮,人稱蓮花塘。傳說佛印曾游此,正名佛印湖。從此,這里成了人們休閉娛樂的好地方。
蓮花塘(佛印湖)
三、禁戲。自明代起,各省和省內各縣民眾紛紛來到景德鎮謀生,也自然地以地緣關系聚攏在一起,以保護自己的利益。至清代,這批崛起的民眾按省籍、府籍和縣籍建造會館二十多所,為全省之冠。各個會館都供奉某個神靈,神靈壽誕日為做會日,一般都有三至五天。屆時,吃酒演戲,熱鬧非凡。加上陶瓷各行業也有做會日,做會也必演戲,加起來有數月之久。演戲聚會,賭博斗毆時有發生。因國體變更后需要安定,陳安于民國3年(1914年)下令禁戲,但木偶傀儡戲不禁,為人們祭祀酬神用。陳安調走后,幾任知事都未敢開禁,直到民國15年(1926年),北伐軍到鎮后才開禁。
四、取締私娼,設立妓院。在清代,波若庵一帶有不少煙花館,因為要受到保護,不得不依附匣缽廠。匣缽廠也不知從哪里得到的特權,可收私娼的花捐,其人員到院中“打茶圍”(聽曲、吃點心)不要錢。雖然大器廠、小器廠各有范圍,但還是常因爭奪“保護權”而發生糾紛,并波及狎客。民國3年(1914年)陳安仿效上海、南昌等地做法,取締私娼,設立公開的妓院,指定地點為老弄口、祥集下弄以及富商上弄的安弄,實行妓女掛牌,由政府收捐。陳安這種做法固不可取,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也不可能消滅妓院這種社會丑惡現象。不過為改變社會風氣,取消匣缽廠的陳規陋俗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五、設立瓷業美術研究社。民國4年(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浮梁的茶葉、瓷器參展。閉幕時,江資圃的功夫紅茶、楊庭輝的“和合器”瓷器器型、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瓷板畫獲金獎。陳安又特別頒發“嘉禾”獎章,以表彰他們的成績。為了使瓷器制造水平進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