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賢——康達
2012/1/18 22:22:46
圖1、康達
康達(1877—1946年),字特立,安徽祁門人。自幼聰慧,十二歲便童科高中。光緒十九年(1893年)入安徽大書院深造。在那里,接受了龔自珍的“通經致用”、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使世界觀起了很大的變化。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進入北京通藝學堂,第三年中拔貢第一名。因潛心新學,得到正在籌謀改良的光緒皇帝的賞識,破格被任命為內閣中書,成為推行新政的一員。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其金蘭盟兄許世英的襄助下,到日本學習陶瓷工業。當時,孫中山、黃興等云集東京,他于第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后被日本政府驅逐回國。宣統元年(1909年)來到景德鎮,做了一系列為人們所稱贊的事。
一、成立景德鎮商務總會。光緒二十九年前后,上海、天津、漢口已成立商務總會,宣統元年(1909年),康達在向朝廷的奏折中寫道:“景德鎮為中國古四鎮之一,產瓷之富,甲于全球……遠近商賈,捆載爭道,遂為贛、皖接境各州縣商務扼要之區,亟應設立商務總會。”不久,農工商部核準,被公推為總理(會長),陳庚昌為協理。在商務總會,極力推行民主制度,規定會員、議董、協理和總理,均用機密投簡法選舉產生。特別規定總協理舉定后,均應稟請農工商部加扎委用,以一年為期滿,屆期或另舉,或連任,均以投簡得票為限,唯續任只一年之限,不得再續。對總理的權力也作了限制:“關涉商務重要事件,雖經會眾公議具稟,非奉農工商部允準,不得擅行。”這些民主措施,對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圖2、原江西瓷業公司遺址
二、成立江西瓷業公司。宣統二年(19lO年),與張謇、瑞徵聯合發起,從直隸(今河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籌措資金四十萬元銀元,在原景德鎮瓷器公司的基礎上,官商合辦江西瓷業公司,被公推為總經理。公司設在御窯廠,招募流散藝人,沿用傳統技藝,制造高級細瓷。在饒州府治的鄱陽高門設立分廠,名饒州瓷廠,試行機械制坯,煤窯燒瓷,為計劃中的近代化瓷廠。由于辛亥革命爆發,資金無法繼續籌措,饒州瓷廠一年后停辦。景德鎮本廠卻興旺發達,所產瓷器,幾與前清之御窯媲美。民國4年1915年),公司瓷器在美國巴拿馬賽會獲得獎牌,聲譽再次鵲起,許多外商紛至沓來,盛況空前。
創辦中國陶業學堂。自宋至清,由于為皇宮制作御瓷,從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工匠,但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陋習。要制造大宗的日用瓷,必須實行機械化,于是,選擇了遠離景德鎮的鄱陽高門為新廠廠址。這里是明宣德年間設立的檢封御瓷的官署,稱鄱陽御器廠,留有一大片房屋和空地。為了制瓷機械化能夠順利進行,在創辦饒州分廠的同時,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陶瓷職業學校——中國陶業學堂。辦學宗旨是:“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人才,以改良陶業。”學堂設在饒州瓷廠廠內,便于“通經致用”。始招陶業本科一班,收十五歲以上高小畢業生,學制三年;附辦藝徒班一組,收十二歲以上幼童,學制五年。生源來自籌措資金的五個省,聘徐鳳鈞為堂長。后來辛亥革命爆發,資金無法籌集,饒州瓷廠被迫關閉,陶業學堂也因經費無著而停辦。
四、在九江、漢口、上海設立瓷器經銷店。景德鎮在瓷器交易方面也有許多陋規,外商來鎮,必須在瓷器行落腳,又必須把莊者挑運,茭草者茭草,籮行下駁裝船,中間經過許多盤剝。公司實行自產自銷,減少了層次,降低了成本。三個經銷店供不應求時,公司又在景德鎮各廠收購,以公司名義出售,擴大了銷售量。
五、建造柴窯兩座。原來的御窯廠,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窯,所有以坯胎均在民窯中燒制,叫做“官搭民燒”。而民間的柴窯,卻有著許許多多的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