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昌南先賢——陳春福
2012/2/28 23:20:23

 
 

圖1、陳春福
陳春福(1889—1969年),譜名茂源,江西都昌人。幼年隨父學唱高腔,后來到景德鎮拜饒河戲藝人為師,學習戲文和文場(管弦樂)。幾年下來,不僅諳熟高腔,而且能唱饒河戲和操作各種樂器。不久,他便獨立演出木偶戲。
    民國4年(1915年),因政局動蕩,浮梁知事陳安下令禁戲,唯木偶戲不禁,為人們酬神還愿所用。從明代起,景德鎮就流行行色戲,看慣了戲的人們一旦無戲看,便紛紛來到木偶戲臺前,以充實其文化生活。酬神還愿的木偶戲很簡單,一副班子兩個人,兩三只木偶,樂器只有平鼓和小鑼。演出時,一人奏樂器,一人撐木偶表演,一唱一和,唱幾段高腔中的祝福性的戲即可,不到半個小時,就演出完畢。陳春福見看戲的人多,加演幾段饒河戲,這一舉動,卻博得了人們的喝彩。于是,他順乎民意,添置木偶,改革唱腔,充實劇目,使木偶戲在禁戲的“真空”時間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改裝后的木偶,是用長約60厘米的竹棍頂著頭部,再用兩根竹篾彎成臂膀,前端安皮圓圈,為插刀槍和其他道具用。陳春福并邀請幾位唱饒河調堂會的藝人,一同切磋技藝,排練饒河戲劇目。在酬神還愿時,先演高腔,后演饒河戲,由于上演的戲有故事情節,唱腔為人們喜聞樂見,觀看的人驟然增多。于是,陳春福正式定班名為福星班,請他們演出的主顧也逐漸增多。
御窯廠前面的風火仙廟,供奉著燒窯的祖師爺童賓,按慣例,燒窯業先在此演戲,然后各窯“暖窯神”時依次演出。自禁戲后,窯工們怨聲四起,甚至把燒瓷質量不好也歸咎于此。當他們發現福星班能演饒河戲,硬把他們請到風火仙對面的臺上演出。演員們先演高腔《遐齡天官》,接演彈腔《大解寶》。縣衙就在風火仙隅壁,陳安聞聲而出,窯工們嚴陣以待,演員們提心吊膽。陳安見木偶有眼睛不會轉,有嘴巴不會動,無手無腳,符合禁戲令的規定,也就點頭默認了。從此,演唱饒河調的木偶戲合法化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正式充當演行色戲的戲班了。

 

圖2、瓷偶戲《白蛇傳》
民國14年(1925年),福星班已積累了一批劇目,表演也比以前有較大的進步,但還有許多的不足,如木偶涂的鉛粉,外加光油不但容易發黃,而且容易脫落;表演上只注意故事情節,忽視了人物性格的刻化;劇目不豐富,小戲多,大戲少;服裝道具陳舊。陳春福想到,木偶戲要再度發展,必須再度改革。于是,陳春福的福星班做了五件事。
第一,改木偶為瓷偶。當時,瓷雕藝術已達到精湛的水平,觀音、羅漢等瓷雕,不僅造型美,而且色澤鮮艷,永不改變。陳春福請瓷雕藝人根據饒河戲的行當做了四十多只瓷偶。小旦仿觀音,嬌柔艷美;小生仿韋陀,瀟灑英俊;花臉仿關公、張飛等,威武粗獷;小丑仿濟公,滑稽幽默。另外還制作了三十多只花臉面具,以備花臉多或神怪戲之用。同時,請來樂平戲劇服裝師,按饒河戲的服飾,分別做了蟒、靠、宮裝、褶子等以及各式盔帽。為了遮蓋皮圓圈的“手”,衣袖前端安上了水袖。
    第二,改革舞臺。改革后的舞臺高3.3米,長、寬各3米,臺前掛繡花彩帳,繡有“普天同慶”四字。兩邊是黑漆柱子,其上嵌金字對聯,對聯曰:“天下事無非是戲;世間人何必認真。”中間是大幕,兩邊的馬門分別繡“出將”與“入相”。幕前設計了特別榫頭,可安放小桌子和大小門帳。臺腳前面拼五塊各66厘米長的雕花板,花板上端有小欄桿,八只姿態各異的獅子分立其上。整個后臺和前臺花板下面,均用藍布圍著,觀眾站在臺下,就如站在萬年臺前一般。
    第三,調整演員和樂隊。演員五人,分生、旦、凈、末、丑五行,一本戲中,各任本行當的幾個角色,戲少者兼龍套、宮娥等雜角。樂隊三人,司鼓兼小鑼,上手操贛胡、嗩吶、簫笛兼鐃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