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賢——汪璠
2012/4/19 22:56:15
圖1、汪璠
汪璠(1905--1990年),字筱禪,江西樂平人。出生在書宦之家。祖父汪縉卿,光緒年間任直隸天津縣令。父親汪汝梅,清末舉人,曾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
民國14年(1925年),汪璠東渡日本,留學于東京工業大學窯業科,五年后學成回國,在江西省立陶業學校任教。民國23年(1934年)調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任技士。民國26年(1937年),因南京失陷來到景德鎮,在江西陶業管理局任工務科科長。不久,湖口、馬當失陷,陶業局遷萍鄉上埠鎮。在上埠,創立民生瓷廠,汪氏任廠長,這是當時江西唯一的省營瓷廠。民國27年(1938年)下半年,江西陶瓷職業學校亦遷到了上埠。此時,廠校成了一家,學生有了實驗場所,理論聯系了實際,廠里的技術人員又參與教學活動,使實際知識直接為教學服務。這種互相協作,不僅促進了瓷廠的經濟繁榮,還為陶瓷界培養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汪璠將瓷廠也管理得很好,任用一批流散到萍鄉的陶瓷專家,不斷擴大經營范圍,研制新品種,同時招募了不少從景德鎮來的技術工人,實行圓、琢二器的傳統手工工藝,另一方面,將電瓷采用機械壓制。窯爐也有兩種,既有景德鎮式的傳統柴窯,又有新型的煤窯。幾年下來,廠區不斷擴大,人員不斷增加,使萍鄉成了我國另一個陶瓷基地。
但好景不長,日本帝國主義相繼侵占了九江、南昌等地,湘贛鐵路中斷。民國33年(1944年)6月,萍鄉縣城失陷,民生瓷廠停工,陶瓷職校停辦,人員流亡,昔日繁榮的上埠小鎮也一片凄涼。面對這種情況,汪氏一方面組織護廠隊,另一方面妥善安排職工家屬撤離。他自己與張浩、舒信偉去泰和找省政府,擬在景德鎮繼續辦廠、辦學校。經多方要求,省教育廳才以萍鄉瓷校遷徙為由,同意在景德鎮籌建瓷校,并任命汪璠為校長。
遷校籌建處設在上陳家弄13號,負責人有張浩、舒信偉等。盡管教育廳命令浮梁縣立初級陶瓷學校并入省立瓷校,并使用該校舍。但還是經過了不少周折。此外,經費也非常短缺,經過多方面活動,省立瓷校才正式遷入蓮花塘畔的原陶職校舍。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學校更是一派生機,汪璠認為瓷校應在原基礎上辦專科學校。由于為承辦送給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王伊麗莎白禮品瓷的成功,蔣介石在廬山召見他以后,名聲大噪。他利用這一時機,親自到南京活動。民國36年(1947年)冬,教育部正式批準創辦省立陶業專科學校,汪任校長。
圖2、瓷土水碓
新中國成立后,陶專校長由浮梁專署派員擔任,汪氏任教導主任。1954年,陶專停辦,汪氏隨中級班調湖南湘潭電瓷制造學校。1956年調鄭州參加創辦鄭州機器制造學校,任副校長。1958年初調輕工業部,主持籌建鄭州瓷廠。同年8月回鄭州參加創辦,任副廠長和高級工程師直到終老。一生中,寫了不少陶瓷方面的論著,翻譯日本近藤清治的《陶瓷工業》,編寫的有《陶瓷釉彩》《陶瓷分論》《電瓷制造工藝》《陶瓷原料及實驗法》等。(原作:汪璠之子汪大綱、汪大綬)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