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賢——萬鴻逵
2012/5/9 21:00:59
圖1、萬鴻逵
萬鴻逵(1905—1971年),江西南昌人。幼年與官吏陳安為鄰,陳安見小鴻逵聰明伶俐,收為義子。后來陳安任浮梁縣知事,便推薦萬鴻逵到饒州的江西陶業學校學習。萬氏學的是工程科,學習煤窯試燒和工藝設計。畢業后,跟隨張浩校長從事煤窯試燒工作。陳安改任臨川縣知事時,欲攜萬一同前往,在縣衙任文書。萬鴻逵婉言謝絕,遂留在了景德鎮。
民國19年(1930年),萬鴻逵受聘到琢器業的天佑華瓷業公司任利坯上手師傅。當時,有一專做茶杯的行業,叫官蓋業。所做的茶杯均是蓋與底合在一起入窯燒制,能起到相互牽制而不變形的作用。最大的缺點是,口部因不上釉,既不美觀,又不衛生,茶垢是很不容易洗掉的。萬鴻逵提出改革方案:將茶杯的口沿上釉,與蓋子分開燒成。但茶杯口沿部分因失去相互牽制的作用,致使瓷器嚴重變形。為了改變這種非翹即扁的缺陷,萬鴻逵驀然想到,在口沿部分加厚泥層,使杯的內壁增厚,可能會起到相互牽制而不產生變形的作用。經過多次試驗,果然克服了非翹即扁的缺陷。萬鴻逵將這種工藝命名為“牚口泥”。接著他又底部上釉的試驗,即底部上釉后,在其內圈中挖出一條槽,用一種像手鐲一樣的渣餅托著燒成。這樣,茶杯的底部光滑了。天佑華公司特將這種新品種命名為“中山水筒”。
不久,“牚口泥”工藝在全鎮推廣,官蓋業也隨之被淘汰。直至今天,外形不同的茶杯相繼問世,但“牚口泥”的原理卻一直在繼續應用。(原作:羅景福、楊石成)
圖2、中山水簡杯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