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陶瓷藝術增添光彩的張松茂
2012/1/18 22:04:49
1954年10月,江西景德鎮瓷廠出品了歌頌十月革命的大幅瓷“油畫”。這幅“油畫”已在全國手工業品展覽會上展出了。
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可是在瓷板上畫油畫,還是景德鎮瓷業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人們看到這幅瓷油畫那么逼真生動,色彩鮮明地體現了蘇聯十月革命成功給勤勞人民帶來的歡騰景象,簡直像油畫原作一樣,都嘖嘖稱賞。蘇聯專家到景德鎮參觀時,出神地觀賞了畫中的列寧、斯大林像,并特意請翻譯詢問創作者用的是什么顏料和方法。這瓷油畫的創作者就是今年才21歲的青年團員張松茂。
張松茂是景德鎮市陶瓷工藝生產合作社社員。1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畫瓷盤、瓷碗上那種簡單的圖案。但學畫花鳥蟲獸、山水人物,只是解放后才開始的。他經??吹酵鈬笥押妥鎳鞯厝嗣翊笈笈赜嗀?,聽到各種各樣對景德鎮瓷器的贊美,他從心眼里熱愛著自己的工作。但他想起群眾提的意見中常常有這樣的評語:景德鎮瓷彩繪技巧很高,色彩調和明朗,但就是臨摹多,缺乏創造性。不正是在批評自己這門工作嗎?他想,祖國各種事業都在飛躍發展,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斷提高,一個生長在毛澤東時代的青年,難道只是“依樣畫葫蘆”滿足臨摹的成績嗎?不能!張松茂暗暗下決心要以創造性的勞動來豐富祖國的陶瓷藝術。
于是他想著要在瓷板上畫一幅油畫??墒?,油畫的顏色那么濃厚鮮艷,瓷板又是光滑滑的,不像紙也不像布,怎么有把握畫好呢,張松茂想?,F在把握不大,就畫幅試試看吧!
他先在瓷板上用黑色畫好人物的模樣,不打格子畫。畫好后,再在上面填彩色。但第二層彩色填上去時底色就滑掉了,他便先把黑底子過爐燒一次,再往上面填色彩。畫好了,第二次過爐取出一看,旁邊的人就叫了起來:“啊喲!這是油畫?油畫的色彩是那么鮮明??此耆腔野祷野档?。”
失敗了,原因在哪里呢?張松茂幾夜都未睡好覺,翻來覆去地想。團支部書記鼓勵他不要灰心,“困難”是難不倒有志氣的人的。社理事會給他上等的顏料和一塊最大的瓷板,支持他繼續創作。
張松茂又苦心琢磨起來。他決心要畫好“政權歸于蘇維埃,和平屬于全世界人民”這幅歌頌十月革命的瓷油畫。這幅畫上有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列寧、斯大林的像,還有高爾基等人的像,這許多像都要畫的逼真,不打格子憑空畫起來就很不容易了,莫說還是油畫。
當時有的人說:“算了吧!上面有列寧、斯大林等偉人像,畫不好要負責任的!”
張松茂沒有害怕“困難”,他決定不打黑料底子,要調好顏料一次畫好。他想,上次黃色和紅色靠在一起燒煉后黃色就吃掉了紅色,這怎么行呢。他就把一種黃中帶紅的“西洋赤”和一種像洋紅那樣顏色的“小頭茶”合在一起,變成所需要的“紅”色;再把一種“潑黃”同一種黃中帶赤的“代赭”合在一起,變成所需要的“黃”色。這兩種“紅”、“黃”色靠在一起就誰也不會吃掉誰了。經過他苦心實驗,便得到了畫上所需要的多彩的顏色。
他畫的時候,坐久了就站起來,近看花了眼,就站著看。有時請大家評論評論,大家說哪里還差些勁,他便改了又改,添了又添。有時為了人物上的光線、膚色沒蓋好,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安。足足花了15天的工夫才畫完。畫好后,一次燒煉成功,色彩不變。這時,全社都歡騰起來。
張松茂沒有驕傲,他知道這僅僅是創作的嘗試。他又勤學苦練,虛心向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到景德鎮來的同志學習,并通過看電影、看畫報,來體驗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先后創作了《群馬》、《套馬》、《在草原上》等瓷畫,熱情地歌頌了內蒙人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