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宜興窯紫砂陶器欣賞
2016/2/23 15:48:38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類宜興窯制品將近400件,其中屬清宮舊藏者所占比例很大。這些宮廷紫砂包括茗壺、茶具、文房清供、花盆等器物,世間罕見,外界絕少看到。他們的制作技藝代表了紫砂陶藝的最高水平,工藝之精湛,技巧之嫻熟,氣質之脫俗無人能及,與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眾用品有著天壤之別,也高出社會上一般的文人用器。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徑7.6cm。清宮舊藏。
壺為紫砂胎,方體,圓口,曲流,環柄,壸門足。通體髹紅漆,雕山水人物紋樣。壺體四面開光,內刻單線回頭天錦和方格“卍”字地錦,分別雕刻松蔭品茗等山水人物圖案,開光外刻龜背錦紋。壺蓋面與肩部雕飾吉祥雜寶紋,蓋鈕雕作蓮花形。壺柄與流口雕飾飛鶴流云紋。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描紅漆“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
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見,而以名匠時大彬所制紫砂器為漆器胎骨者,僅見這一件,實屬珍貴。此雕漆壺款識的發現無疑為這類風格的雕漆提供了斷代的參照依據。
宜興窯“邵邦佑”款紫砂琺瑯彩壺,清康熙,高9.7cm,口徑8cm,足徑7.4cm。
壺圓形,平底,淺圈足。流及壺柄已殘缺,壺蓋保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細潤光滑。壺身與壺蓋以紅、黃、綠、藍等色琺瑯彩描繪山石花鳥,紋樣精細,生機盎然。器底以遒勁規整的楷書館閣體書:“乙酉桂月臣僧寶誠進邵邦佑制。”從此壺豐挺飽滿的造型、紋飾的布局、雙犄牡丹的畫法等幾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征??滴踔衅谝院?,宮廷開始嘗試在宜興紫砂茶具上畫琺瑯彩。清早中期的乙酉年有順治二年(164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個年份。順治朝還沒有出現琺瑯彩,乾隆朝已經不見雙犄牡丹的畫法,因而此壺的絕對生產年代應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宜興胎琺瑯彩是由宜興提供紫砂素胎,于宮中造辦處畫彩燒成的??滴跄┠曛谱鞯囊慌伺d琺瑯彩茶壺和蓋碗均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壺形制古樸,輪廓周正,色彩淡雅,為故宮博物院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興胎琺瑯彩茗壺。
宜興窯紫砂柿蒂起花扁壺,清雍正,高8.1cm,口徑8.3cm,足徑6.4cm。
壺闊口,圓肩,扁腹,短直流,粗環柄。蓋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紋。淺赭色調砂泥,布滿白砂點,砂泥顆粒較粗,但粗而不澀。浮雕的柿蒂紋具有典型的晚明風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壺和宜興窯址出土的殘器中多有柿蒂紋裝飾的壺流或壺蓋。此壺浮雕的柿蒂紋周邊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潔素雅的壺體增添了圓雕的神韻?!?br/>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清雍正,高11.5cm,口徑12×9cm,足徑8×9cm。
壺直口,略呈長方形。器身方中見圓,圓中見長方。彎流,方柄,壸門足。出沿式蓋,方亭式鈕。壺為紫砂內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繪畫。壺身描金漆繪保存完好,蓋上則大部分脫落。壺身四面所繪內容為山水樓閣圖,壺柄和流上繪制梅花。
以漆髹飾紫砂壺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間吸收了漆畫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將壺體裝飾得金碧輝煌。
此壺造型大氣,構圖飽滿,描金漆畫精美異常,富麗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繪壺。
宜興窯紫砂端把茶壺,清雍正,高7.5cm,口徑7.6cm,足徑7.5cm。
壺圓形,短頸,圈足???、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細膩光潤。雍正時期宜興窯向宮廷進貢的紫砂壺多是以造形、泥色取勝的素壺,光素古樸中更能顯示出紫砂壺肌理的自然之美。
宜興窯紫砂圓壺,清雍正,高8.5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敞口,直頸,鼓腹,下部略收,圈足,蓋微鼓,圓珠鈕???、足、蓋上的三條弦紋線條流暢,壺流彎曲有致。砂質堅實,深紫色砂泥中摻雜細密的黃砂點,看似很粗,撫之極細。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