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流行的紫砂調色盤
2016/10/3 10:23:34
潛陶刻調色盤
縱觀歷史,沒有文人的推波助瀾,紫砂器不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古代,文人是時尚風潮的風向標,君不見《三都賦》一出洛陽紙貴,國色天香一出,家家爭購牡丹。科舉時代當官的多是文化人,官員愛什么下屬便會跟風,所謂上行下效,所以說文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具體到紫砂器上,一代名匠時大彬是受了陳繼儒等文人的影響開始制作小壺,許多紫砂名師受到文人熏陶而制作出典雅的作品,清中期的陳曼生更是親自操刀,從設計到制作全程關注,并帶動一大批人研發創制,現當代也有許多文人書畫家參與著紫砂的設計與制作。紫砂器中,文房用品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分類,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也最多。
紫砂調色盤在晚清民國時期十分流行,這件帶蓋調色盤(見圖),通高8.4厘米,口徑18.6厘米。紫砂胎,內部筑墻分隔數個區域,內面敷白釉,圈鈕內和底部圈足內亦敷白釉。內面敷白釉一是美觀,二是實用。紫砂泥料具有氣孔,有吸水性,顏料如果直接接觸紫砂容易滲透進去,既不好看也影響后期使用,涂敷白釉后,釉層的密度大,顏料就不易滲入,調色后也易于清洗。這件調色盤由于年代較久,顏色已浸入釉中洗不凈了,也算是歷史留痕吧。
文房用品一般都制作精細,裝飾也雅致,寫文作畫時可起到助興作用,文人在這方面是很講究的,那一時期的大書家、大畫家大約都用過這類文房用品。此盤蓋面上陶刻花鳥詩文,刻工極為嫻熟,圖畫生動吉祥,文字舒朗俊秀,陶刻署款:潛陶。我們以前曾經介紹過潛陶的刻繪作品。潛陶是藝名,本名為邵宏俊,清末民國時期宜興潛洛人,15歲拜著名陶人陳柏亭為師,名師出高徒,藝成后被多家著名陶器商號聘為技師,抗戰時期有日本人慕名找他刻繪紫砂,潛陶耿直有義氣,不肯服務于侵略者,遂招致毒打,于1942年病逝。
盤上詩句“故人雞黍自情深”大有深意。雞黍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原指以豐盛的飯菜款待客人。古人所說的黍又稱稷,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子實顏色淡黃,煮熟后很黏,可以釀酒,也可以做糕餅湯羹。《后漢書》中有雞黍之交的典故,說的是范式與張劭兩人本是同學,后來范式返鄉,分別時與張劭約定兩年后的某天將去張劭家里拜望。兩人此后無聯系,快到約定的日子,張劭稟告母親說范式將來拜望,請母親做待客的準備,母親說分別了那么久怎么知道他一定會在約定的時間到來呢?張劭說范式很守信用,說來就一定會來。到了約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如約而至,張家殺雞煮黍備酒款待范式,成就了雞黍之約一段佳話。
大詩人孟浩然的名篇《過故人莊》中也有這樣的場面:“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故人相見,把酒言歡,豐盛的菜肴顯出主人一片熱忱,明媚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友情深厚,這次相聚還未結束,已經說好了下次再見的約定。古代交通、通訊都不發達,不同地區的朋友之間聚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為這份不容易所以格外珍視珍重,不僅在物質上盡己所能力求豐富,更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默契,不像現在有些酒肉朋友,完全是為了吃喝而聚,酒肉吃了無數,談話內容卻顛三倒四全無新意和長進,最后精神沒半點提高,反而吃喝成了“三高”,這些人與古人相比,真是枉度人生。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