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紫砂成品泥的名稱及組成
2013/5/31 21:47:37
紫砂成品泥按照傳統要求配制的幾種泥料分別是:紫泥、紅泥、段泥、墨綠泥和黑泥,亦即所謂的五色土,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個統稱。
就紫色泥來說就有好幾個品種,需要根據其粘性、純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區分。現在炒得比較熱的“底槽清”,以前好象沒有這個名稱,按照這種質地,在十五年前來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優質的嫩紫泥來,“底槽清”的性質卻要硬一些雜一些,遠沒有那么純凈。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槽清”這類的礦料相拼配而成,這樣的泥料無論從粘性、級比、塑性和質感層次等方面來看都更加優越。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也就越來越無法講究,更何況那種很好的嫩紫泥現在已經見不到了。這樣一來,“底槽清”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種之一。當然,不管何種紫色泥礦料,都是可以單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
近年來新挖出來使用的幾種如“紅皮龍”、“降坡泥”等紫泥,在過去都是棄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淺層夾雜泥。不過,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夾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質,當初根本不用它來做茶壺,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當然,夾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壺,它只是比紫泥硬雜一點,顏色深一點,晶相質少一點而已。紫泥一旦緊張了,它就必然成為了紫砂產品的主要原料。現在許多書里說的“甲泥”實際是把“夾”泥誤寫、誤傳、誤抄的結果,丁蜀鎮附近的礦土似乎不應該有甲乙丙丁之分,盡管有些想象豐富的文人把它說成是因其“身如鐵甲”而釋之,但要說顏色和硬度,烏泥倒更像“鐵甲”……
再談談另外的幾種泥料:
段泥:在我們看到的古舊紫砂壺中,有色澤深淺不一的好多種米黃色段泥,顏色有偏黃一點的,有偏紅一點的,有偏青一點的,也有偏灰一點的,所蘊含的顆粒也有好幾種目數。事實上,近代正統的段泥是由黃龍山綠泥摻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較標準的配比是85:15,改變它們的配比就能導致其最終的色澤效果。有資料上說丁蜀鎮有個“團山礦”,那里開采出來的泥就是段泥。然而,目前卻并沒有聽說誰見到過那個“團山”,也沒有“團山礦”,那個“團山礦”也許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由于本山礦藏的泥土是相互間夾存在,所以開挖出來常常有些夾雜。早期的段泥也是因出礦就已經有綠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沒有嚴格標準,導致其色澤必然無法一致。再則,綠泥和紫泥一樣,也有顏色深淺和質地軟硬之分。因此,現代的段泥是屬于調配泥,不是由某礦開出來的單一品種泥料。根據綠泥破碎的方法,過篩目數的大小,就決定了其含砂的數量和顆粒級比。由于段泥的含鐵量低而含鈦量相對高些,因此段泥的燒結溫度比其他幾種紫砂泥要高,老一點的礦料所配成的段泥甚至要經1200℃的溫度才能燒透。
墨綠泥:它是由單一綠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鈷、氧化鉻等配制而成的一個品種。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種礦料,都不可能燒成深綠色。民國期間有一批綠泥,聽說是在本山綠泥里同時加入了鈷礦原料和鉻綠色素而煉成的,雖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鈷,但和加氧化鈷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鈷礦比氧化鈷成分復雜,所致最終發色有別于添加氧化鈷的泥料,而形成了一種特殊色調——“民國綠”。鈷礦加入紫泥中使其發蘭發紫,也和加氧化鈷大致一樣的結果。同樣,錳礦也可用來加進清水泥而使其發紫。至于安全性,應該說添加已經反應提煉而成的穩定氧化物更為合適。
黑料:有二種選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為基料,二是用綠泥或白夾泥作為基料,添加鉻、鐵、錳、鈷的氧化色素調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經合成的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