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意新綻芬芳——記陶藝家張燚
2014/4/1 17:38:51
馬英九為張燚題詞
在宜興紫砂工藝廠“潤陶苑”陶藝工作室,青年陶藝家張燚坐在泥凳旁一抬頭,就能看到“承古意新”四個字。這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特地為她題寫的,一是希望她在紫砂藝術上繼承創新,二是對她在繼承創新上已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
“承古意新”四個字很簡短,但含義深刻。張燚作為新一代紫砂傳人,她在紫砂藝術之路上正是這樣走過來的。
張燚于1983年出生在一個典型的紫砂大家庭里,父親張順法是當今響當當的制壺名家,曾于1992年作為宜興優秀紫砂人才和扶持革命老區延安的成員之一,前往延安創辦“延安新華紫砂陶瓷廠”,并協助當地成功舉辦了“延安紫砂之星藝術展”,不僅被延安市聘為“榮譽市民”,而且被延安市聘為終身的紫砂“技術顧問”。張順法的師傅是紫砂名家李碧芳,而李碧芳的師傅是一代壺藝宗師朱可心。如此追溯,張燚算是朱可心大師的第三代傳人。張燚的外公魯玉貴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黨委書記,她的母親魯瑛以及她的姨媽、姨父、舅舅等人,都是從事紫砂藝術的。平時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談論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紫砂。因此,說張燚生長在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紫砂大家庭里名副其實。
張燚(右)向父親張順法請教制壺技藝
從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對紫砂藝術的喜愛和一份獨特的領悟能力,張燚在步入紫砂之路時,就站在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上。許多學習制壺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只是“做”,而張燚在扎扎實實打制壺基本功時,就在“做”的過程中常常滲入自己的思考,所制的壺雖然還是傳統,但傳統中總會有點新的東西,給人新的感覺。以她的“線韻壺”為例,剛開始制作出來的“線韻壺”,彎嘴卷曲自然,壺鈕大氣挺拔,整體造型穩重大方,線條流暢。許多人見了這把壺,都說不錯。然而,當她靜下來時,反復觀看這把壺,總覺得這把壺還欠缺點什么,還沒有完全達到自己心中所要的效果。于是,她對壺身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分析,查找不足在哪里。看著,想著,她感覺太多的線條反而影響了作品的整體效果,便決定用四個彎點綴壺身,以此簡化線條。按照這一設計重新制作出來的“線韻壺”,她驚喜地發現這四根線條不僅和壺體的中心線自然天成,而且壺型和壺體更加協調統一,壺的精、氣、神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躍。
張燚有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這雙水靈靈的眼睛里充滿了靈氣,觀察事物格外細致,許多創新作品正是從她的觀察中而來。她說,作為一個制壺人,手和眼都要動起來,尤其是眼睛,要讓它多為手捕捉“動”的素材。宜興地處太湖西岸,太湖揚帆的風景猶如一幅精美的畫卷。有次她駐足湖邊,眼睛看著湖面上的帆船在風中向前飄移,一把名為“一帆風順”的壺在她的心里誕生了。“宮燈壺”是她參觀北京故宮時看到那高掛的宮燈而創作的。宮燈是帝王之家的照明工具,因其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為了再現宮燈之神韻,她以紫砂光器中圓器的制作方法及規則將一只宮燈的形象打造出來。壺身飽滿豐潤,無頸,淺口圈足上下對稱,圓鼓壺蓋合于壺口,渾然一體,一顆寶珠鈕熠熠生輝;鵝黃色的胎質,三彎長流,大耳圈把,典型的紫砂特質鋪滿了濃郁的古典氣息。
張燚是位高材生,用老一輩紫砂藝人的話說,是個有文化的人。這些年來,她在醉心制壺的同時,不斷學習,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后,又進修于四川農業大學工藝美術本科。專業理論知識的不斷厚實,為她的壺藝創作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她的壺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以文化內涵表達思想,表達情感。她的“大浪淘沙壺”不僅在線條的運用上體現了大浪的氣概,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