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刻瓷藝術
2012/3/4 20:23:03
刻瓷,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手工藝術。因其用特制的刀具,在燒好的陶瓷器物上刻鑿出各種繪畫,書法而得名。它有濃厚的金石之趣和筆鋒描摹不可代替的獨特韻味,被國內外視為特種手工藝品。
中國刻瓷藝術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刻玉。清代中葉成為一種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相傳,乾隆皇帝好瓷器,廣采國內名瓷,集于宮中觀賞。康熙對他特別喜歡的瓷器或題字為號,或寫詩文作記。為使御跡長期保存,宮中御師就用刻刀把皇帝的題字或印章仿刻在瓷器上,這就是早期的刻瓷工藝。但當時因刀具材料的限制,只局限宮廷藝人在名貴瓷器上刻御筆字跡和簡單的“雙溝”。光緒末年有所發展和提高,宮廷專門設有刻瓷一科。建國后這種技藝傳入青島。1974年冬,張明文刻的第一件作品“詠梅”小花瓶,在淄博瓷廠展示展覽。原省委副書記高啟云提出在淄博陶瓷產區發展此項工藝。翌年春,淄博瓷廣派彩繪藝人張明文、青年工人劉瑞云去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該所石可所長作理論指導,鄭惠民教授操作15天后回廠,刻瓷從此發展起來。旋即淄博美術陶瓷廠、博山陶瓷廠也開始進行這種藝術探討和實踐,發展成為本市高級陳設瓷的裝飾方法之一。
刻瓷藝術傳入淄博后,藝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根據淄博陶瓷的不同材質和釉面色彩特性,對刀具和裝飾技法不斷創新,使藝術的表現力更加豐富,研究出了堆雕與刻鑿結合,噴花,繪畫與刻鑿結合等工藝。在表現手法上,以平口刀為主,運用捻,轉,平,側等刀法,使點、線、面結合得體,色彩搭配得當。不論是雕刻詩文,還是山水,花鳥,人物,既有書法,繪畫的神形,又有刀與瓷的“金石味”,在中國自成二派。1977年,原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翟蔭塘來淄博為中央領導選出國禮品,到淄博瓷廠訂做了300件刻瓷作為國家禮品,因此淄博刻瓷名聲大振,在國外產生影響。1979年,日本大阪大學美術史教授木村重信來華考察陶瓷,專程來淄博觀看了刻瓷,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山東淄博有獨特藝術的刻瓷”,并撰文發表在《中國輕工》雜志上。1980年,日文版《山東刻瓷》出版,刊登了張明文刻制的文具《無端夜半東風起》和《秋色》等,在日本引起轟動。在日本引起轟動。隨后,淄博研究刻瓷的藝人和廠家越來越多。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淄博從事刻瓷的廠家主要有淄博瓷廠、淄博美術陶瓷廠、博山陶瓷廠。此后,淄川工業美術研究所、博山和淄川地區的部分鄉鎮企業及個人也搞此項藝術。1984年,淄博瓷廠的“山川牌”刻瓷榮獲國家銀質獎。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刻瓷藝術在本市廣泛傳播。從事刻瓷藝術的人和單位逐漸增多。1990年淄博市成立刻瓷藝術家協會,張明文同志當選為主席。同年12月,成立淄博市老年刻瓷協會,張明文受聘任顧問。
刻瓷,不但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繪畫水平,而且要有高超的雕刻藝術修養,既要講究金石藝術的各種刀法,又要講究中國畫的筆墨功力。淄博刻瓷有陶瓷材質新、種類多,品種全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工藝美術人員又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因此,在這片藝術的沃土上造就了一批藝高精深的刻瓷藝人,有的被譽為刻瓷藝術家,飲譽海內外,有的出國作表演。淄博的刻瓷藝術吸收了我國傳統的繪畫技藝和他家之長,筆,墨,色與刀法融匯貫通,制作工藝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
一是起稿。即在瓷器上用拍圖或直接用筆設計出畫面,然后照圖刻制。一般初學或繪畫水平不高者多用此方法,繪畫功底高深者,多在腦中構圖,不起稿即施刀。
二是雕刻。所用工具有合金鋼制做的鑿(尖、扁兩種),金鋼石刻筆、小錘、砂輪片。分線刻、點刻,面刻。線刻即用刻筆劃出線條,多用以刻頭發、衣紋,胡須,昆蟲或輪廓線等,給人以線條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