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對鈞瓷恢復以來重要事件的回顧
2012/1/30 21:44:40
第六節 對鈞瓷恢復以來重要事件的回顧
(紀念鈞瓷恢復100周年)
清朝末年鈞瓷開始恢復,至今已歷時百年,現將恢復過程主要事件簡述于后,以饗讀者,并請專家和同仁指正。
1、良好的開端
清朝后期,由于帝國主義入侵,中國陶瓷業受到嚴重沖擊。為挽救我國的陶瓷工業,民族工商業者在清朝政府維新派“振興實業”口號的影響下,辦起了一些新式瓷廠和公司。同時,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富商大賈來到中國,使中外古陶瓷收藏家日益增多,仿古器物也因此而大量涌現。這一仿古之風對鈞窯的復蘇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禹州的神垕鎮是全國主要日用瓷產區之一,又是古代鈞窯的集中地,遺址中鈞窯器物和殘器被古董商外出販賣,也有人坐莊高價收購。一些能工巧匠就在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下“比貓畫虎”,著手試燒起鈞瓷來。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曹廣權來禹州任知州,據《禹州志官師傳》卷十八記載,曹廣權乃湖南長沙人,清朝舉人,出身書香門第,較早接觸西洋文化和維新學說。在禹任職期間,為官清廉。他辦教育、興實業、開交通、興水利、廉吏治、振興陶瓷事業。曹對陶瓷也頗有研究,并和神垕陶瓷藝人交往密切,曾著有《瓷說》一書。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挑選優秀匠師在神垕鎮(今神垕東大瓷廠院內)開辦鈞窯瓷業公司。公司為股份制,計劃集本銀5萬兩(因急于開辦先由禹州州署借款提前開業)。其《公司章程·試辦大略》內記有:“本公司現奉撫憲札行,遵照部章,振興瓷業等因。查河南古窯柴、鈞、汝最著。《陶說》所載,鈞窯有菟絲紋、火焰青……各種名瓷興盛于世。數百年來,此業久廢,今照章開辦,首以追復鈞窯古瓷為主,嗣后,逐漸擴充,以次摹仿唐、哥等古窯及景德鎮脫胎諸種,并制造東西洋細瓷,以期推行盡利。本公司以改良土貨為宗旨,……考究本地土質,調配金石各種釉料……,將所出各種瓷器分寄京都、汴梁、天津、上海、漢口各處,并送東洋以使中外官商鑒別定購……”公司訂有嚴格的管理和保密制度:不準外國人入股,非本公司人員不準入內,門口有衛士持杖守衛。所出產品,造型規整,工藝考究,制作精良,為達官貴族把玩珍藏。至今,存世量極少,成為稀世之寶。據傳說當時,公司還派人到景德鎮學習技術,并請南方陶瓷匠師來禹傳授技藝。據調查,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博覽會,中國所送鈞瓷展品均系該公司所做,使鈞瓷再次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展示風采。
該公司建立于鈞窯復蘇之初,又是鈞窯有史以來在官方大力支持下建立的第一個較正規的公司,它不但造就了一批優秀匠師,為恢復鈞瓷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力量,而且在鈞瓷管理和燒造工藝方面也為神垕地區樹立了典范。公司由于清末民初社會風云變幻,時局動蕩不安,約在民國初年停辦。公司雖開辦時間不很長,但它對恢復鈞窯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卻意義深遠。至今,神垕人們提起“公司窯”仍然頷首稱贊。
2 歷史的轉折
鈞窯瓷業公司停辦后,匠師仍時斷時續進行試燒。鈞窯作為一代名窯,仍為當時官府所關注。據考證,公司停辦后,河南省縣官府都曾先后主持過鈞窯的恢復和發展,或籌建公司、開辦工廠,或開辦陶瓷專業學校等,終因政局不穩而夭折。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春,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派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千里迢迢來神垕一帶考察鈞窯,并著《青瓷史略》一書。1955年,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陶瓷會議,古陶瓷專家親自與神垕鎮參加會議的代表座談,提出讓神垕盡快恢復鈞瓷生產,與會人員受到啟發。會后,神垕陶瓷一社(后為禹州市鈞瓷一廠)從外地請回鈞瓷藝人盧廣東率先試燒,以后地方國營豫興瓷廠、公私合營豫西瓷廠也相繼進行鈞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