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 仁:鈞瓷工藝科研第一人
2012/1/30 22:52:47
第二節 周 仁:鈞瓷工藝科研第一人
周仁(1892-1973),江蘇南京人,中國現代鋼鐵冶金學家和陶瓷學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古陶瓷科學研究工作的帶頭人。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硅酸鹽化學所所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等職。
陶瓷是我國重大發明之一。我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譽滿全球。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陶瓷工藝雖有經驗而缺乏科學理論。周仁先生有志于此,決心填補這一歷史空白。他決心以從陶演進到瓷這一時期為起點,把陶瓷工藝技術發展情況搞清楚。首先深入瓷區調查并選取大量標本,又于1959年初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作,共取得全國古陶瓷標本46種。從晉一直到清末,時間跨度1600余年。對每個品種的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都進行了全面分析。
北方鈞窯,選取了兩種標本。一種是宋鈞窯瓷胎天青釉洗殘器,為鼓形洗半片,有鼓釘兩排,如意頭足,內外釉色均呈天青色,內面數處有蚯蚓走泥紋痕跡,外釉有光澤,內釉已磨損,無紅斑,底和如意頭足均為芝麻醬色,深淺不勻,除足部釉略有紋片外,余均無紋片,胎堅實色灰,有扁長形氣孔,燒造地區為河南禹州神垕鎮(注:此殘器產地應在禹縣城內鈞官窯)。另一種是宋鈞窯砂胎窯變釉器,釉呈暗天青色,有不同大小的紫斑,青紫二色釉交界處泛藍色,無氣孔,胎面有白色陶衣一層,燒造地區為河南禹州神垕鎮。
宋鈞窯瓷胎的化學組成:(氧化物含量%)二氧化硅64.4,氧化鈦1.22,氧化鋁27.37,氧化鐵2.51,氧化鈣0.76,氧化鎂0.68,氧化鉀2.74,氧化鈾0.32,氧化錳痕量。總數99。氧化鐵17.2,氧化亞鐵0.71,孔隙度0.42%,比重2.51,胎層厚度5-7毫米,燒成溫度1150±30生燒。
釉的化學組成:(氧化物含量%)氧化硅71.02,氧化鈦0.3,氧化鋁9.61,氧化鐵2.11,氧化鈣10.67,氧化鎂1.00,氧化鉀4.66,氧化鈉0.49,氧化銅0.075,氧化二磷0.73,錫0.24,氧化鐵存在狀態含量%,氧化鐵0.21,氧化亞鐵1.74,釉層厚度0.762毫米。
宋鈞窯沙胎窯變陶器碎片胎的化學組成(氧化物含量%):氧化硅70.032,氧化鈦1.42,氧化鋁21.96,氧化鐵3.28,氧化鈣0.97,氧化鎂0.12,氧化鉀1.43,氧化鈉0.32,氧化錳0.02,總數99.78,氧化物存在狀態含量%,氧化鐵2.87,氧化亞鐵0.38,胎層厚度4.5毫米。
釉的化學組成(氧化物含量%):氧化硅70.63,氧化鈦痕量,氧化鋁9.94,氧化鐵1.92,氧化鈣11.14,氧化鎂10.56,氧化鉀3.12,氧化鈉0.92,氧化錳0.07,氧化銅0.08,氧化磷1.32,釉層厚度1.333毫米。
這些科學數據,是鈞瓷創燒成功以來取得的第一個重要科學數據。對鈞窯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周仁把這一研究成果加以總結,撰寫出《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論文發表于1960年《考古學報》第一期上,又和他的助手張福康先生等一起撰寫了《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制陶工藝的科學總結》等論文,并與他人合寫了有關陶瓷研究論文14篇。他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獲得國內外文物、考古、文化教育等有關方面的重視和贊揚,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中國陶瓷科研項目獲重大科技成果獎。1982年又榮獲國家頒發的自然科學獎。
周仁先生雖然早已不在人世,但他對鈞瓷工藝的科研成果早已在全國的陶瓷領域結出了豐碩之果,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本人也將千古留芳。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