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王莉英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官鈞”瓷器
2012/1/31 15:35:41
第三節 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
博物院收藏“官鈞”瓷器
王莉英
清宮收傳下來的鈞瓷,是鈞窯的代表作。它卓絕的工藝技巧,考究的造型和變幻莫測的美麗色釉,不僅為北宋朝廷所賞識,更為世人所贊美,從而引起國內外古陶瓷研究者、鑒賞家們對鈞窯燒造歷史、工藝技巧及裝飾藝術進行探索,現談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鈞瓷。
一、清宮收藏鈞瓷的由來與分屬
清宮收藏的鈞瓷以北宋晚期鈞臺官窯燒造的陳設瓷為主。這批宮廷用瓷的燒制,都是照來樣燒造,一經燒成,就直入宮廷。因而“官鈞”成品一概集貯在宮廷之中。北宋末,“靖康”之變,汴京的收藏品,或隨宋室南遷臨安,或散失民間,或為金入掠往燕北,南宋時,臨安宮廷收藏品復漸增盛。元朝建立,南宋宮廷收藏被轉集于大都(今北京),成為元、明、清三朝皇室廣藏的根基。清朝宮廷收藏品在承襲已有的基礎上,又有增新。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此后成立專門機構,對清室的公、私財產進行清查,據《清室繕后委員會點查報告》記錄所知,清宮收藏品類極繁,并統稱為“古物”,其中的數十萬件瓷器,可謂蒼海之一粟,而鈞窯瓷器僅是瓷器類中一指!它們隨同全部古物一起輾轉南北,歷經數百年而收傳下來,成為建立于一九二五年的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基本收藏,一九三三年日寇占領熱河,平、津危急,為保護文化藝術遺產,選擇精要文物一萬三千四百二十七箱,運往上海收藏,一九三六年又轉運到南京庫房庋藏。“七七”事變后,這批古物又轉入蜀地,直至一九四七年方運返南京,其中一部分運回北京。南京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從該批古物中精選了二千九百七十二箱,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九年元月分三批運到臺灣省,自此清宮收傳下來的古物就分別收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大主要庋藏地。在“清室繕后委員會員點查報告”里記錄有不少鈞瓷精品,其中的一部分也夥于南遷古物中,至今庋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二、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文簡稱“兩院”)所藏鈞窯瓷器的種類,造型特點及色釉裝飾
分藏在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瓷器都保存完好,并陳展于眾,以宣揚祖國文化藝術之燦爛,新中國成立以后,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過多種渠道,收回失落在民間的文物精品,其中也有“官窯”瓷器,本人曾涉于博物院藏瓷的保管、陳列與研究工作,現就所接觸過的鈞瓷藏品,并參照“清宮繕后委員會點查報告”中所列的鈞窯瓷器,再結合臺北故宮博物院于七十年代編輯出版的《故宮藏瓷》宋鈞篇,對“兩院”收藏的“官鈞”瓷器進行分類排比,以示“官鈞”器物之概貌。與民間窯業相比,北宋鈞臺官窯的瓷器生產具有少而精的特點,器物以陳設瓷為主,有花盆、盆奩、洗、尊等類,其中以花盆為數最多,洗、尊次之。各類又有多種樣式和不同的色釉裝飾,以花盆為例為可分為菱花式、渣斗式、四方式、六方式、海棠式、葵花式、仰鐘式等等,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紅、丁香紫或紅、紫、藍相間的美如彩霞的顏色,除上述典型的“官鈞”器物外,藏品中還有一些碗、盤之類和數量極少的瓶、爐等器,它們不是“鈞臺”官窯的產品,但制作相當精細,它們產自何處,下面專作討論,現對各類鈞瓷分析如下。
(一)出戟尊:“兩院”均有收藏。仿青銅尊式樣制作。侈口外撇,束頸,小斜肩,扁鼓腹,脛至底邊漸外敞,尊體飾有長方形戟十二個,分置在頸、腹和下脛部,計三層,每層四個,兩兩對稱,上下呼應,分別飾以月白色和丁香紫色釉,棱邊處呈土黃色,足底均涂彩色釉汁,并刻有漢寫數字號。
(二)花盆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