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品設計師對中國傳統審美之偏見—景德鎮三寶論壇演講
2017/4/15 16:09:47
我們的傳統文脈沒有斷
雖然中國有很輝煌的歷史和很高的文明,但是伴隨晚清之后的百年滄桑巨變,我們的工業化發展較晚,在經濟上的一度貧窮落后,傳統價值體系被打破,從而也帶來了文化上的自卑。改革開放之后,一方面,我們少了傳統的包袱,為經濟經濟的發展減少了束縛。另一方面,今天我們有了財富,沒了斯文;文化上崇尚西方,精神缺少獨立性。
撥開種種外在現象,雖然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戰爭、文化運動、城鎮化、世界一體化,但是中國廣大的農村群體沒有被打散、我們的語言沒有變,我們以家庭為單位的教育沒有中斷。我們的文脈沒有斷,我們不僅沒有遠離我們的傳統,而且我們不可避免地流淌著傳統的血液,我們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即便你是零零后。
今天,我們還處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社會最大的階層仍然是農民。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無法出現好的設計。而事實是,農村是承載農耕文明的主體。中國古代讀書人和官員在退休之后都要衣錦還鄉,而這些社會精英分布在廣大的農村,使得農村整體文明程度與時俱進。在農村,很多從沒有上過學的老人,他們的傳統人倫觀、家庭觀、社會觀都很清晰,他們在生活上的細膩入微和在情感上的豐富程度并不比城里人差。以農村人為多數的中國人口總體文明程度很高,這將不是中國目前設計水平不高的根本。
工業時代技術和物質水平的發展并不能簡單等同于精神文明的高度。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高度不會因為我們工業化的相對落后而低人一等。我們不必在精神文明程度上自卑,不必懷疑我們傳統文化的高貴性。我堅信這種骨子里的高貴精神會逐漸蘇醒。
設計教育中傳統審美的缺位
從民國甚至更早,中國開始引入西方古典繪畫,中國書畫與西洋畫并存。我們的工業設計教育也引入了西方現代工業設計的體系,中國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學習西方古典繪畫,但是不學習中國書法和繪畫,學習西方現代造型,缺不學習中國古典造型,學習西方工業設計史,卻不學習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傳統產品的審美教育在設計教育中缺位!
另外,工藝美術作為傳統產品美學的重要載體,在新中國初期,工藝美術與產品設計并存。后來工藝美術逐漸弱化,西方現代工業設計體系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教育擴招之后,院校新建了大批產品設計專業,但很少新建工藝美術專業,從而與傳統產品的最后一點關聯逐漸從高等教育中消失。反觀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工藝美術運動,日本興起了民藝運動。這些都是從人文的角度確立了工藝美術的價值,從而始終沒有中斷對傳統產品的學習與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在追趕工業化的進程中沒有及時意識到剝離傳統產品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歷史上“工匠 ”地位的卑微,導致文人階層的教育者和學生對工藝美術的熱情和尊重不足。
西方設計教育引入的偏差
西方現代設計是伴隨工業化和現代主義藝術概念發展起來的,當年包豪斯的教學是由現代藝術家與工藝師傅共同教學。我們的設計教育一直是以寫實繪畫為基礎課程,到今天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西方寫實繪畫作為一個經典是很有價值的,也能夠培養學生很好的表達技能與造型認知,訓練出細膩的品質與品味,達到消融概念的能力。但是設計基礎教育不應該被限制在這樣單一的思維模式之中。陳光輝先生就曾說過“中國藝術專業的學生的寫實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藝術意義和范疇遠遠超越了這些。”事實上,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早在半個世紀前的美術與設計的基礎課程中就沒有了寫實繪畫,而他們始終引領著世界的產品設計,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
另外就是設計教育主要是西方現代主義概念的設計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